编辑: GXB156399820 2019-12-04
附件: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 二一四年九月 前言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 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 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 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 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 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 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 》 , 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 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 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目录

第一章 现状与展望

1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1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

1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

2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

3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

第二节 主要目标.5

第三章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7

第一节 调整产业结构.7

第二节 优化能源结构.7

第三节 加强能源节约.9

第四节 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

9

第五节 控制工业领域排放

10

第六节 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

12

第七节 控制交通领域排放

13

第八节 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15

第九节 倡导低碳生活.16 ?

1

第四章 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16

第一节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16

第二节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

17

第三节 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

18

第四节 提高海洋和海岸带适应能力

19

第五节 提高生态脆弱地区适应能力

20

第六节 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能力

20

第七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

第五章 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22

第一节 深化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

22

第二节 开展低碳园区、商业和社区试点

23

第三节 实施减碳示范工程

25

第四节 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程

26

第六章 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7

第一节 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7

第二节 农产品主产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9

第三节 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30

第七章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31

第一节 健全法规标准.31

第二节 建立碳交易制度.32 ?

2

第三节 建立碳排放认证制度

33

第四节 完善财税和价格政策

34

第五节 完善投融资政策.35

第八章 强化科技支撑

36

第一节 加强基础研究.36

第二节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37

第三节 加快推广应用.39

第九章 加强能力建设

41

第一节 健全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

41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41

第三节 加强教育培训和舆论引导

42

第十章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43

第一节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43

第二节 加强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合作

44

第三节 大力开展南南合作

45 第十一章 组织实施

4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45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46

第三节 建立评价考核机制

46 ?

3

第一章 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 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 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 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 到威胁,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 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对农、 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进一步 增大.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 区域降水波动性增大,西北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 水减少,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带灾害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已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世纪

50 年代 以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 10%以上,并自

90 年代开始加速退缩.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季节性干 旱加剧,洪涝等灾害频发,登陆台风强度和破坏度增强,农业生产 灾害损失加大,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 极的政策行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机 ?

1 构,积极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编制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 家方案》 、 《 十二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国家适应气 候变化战略》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 减碳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取得积极进展.2013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28.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 9.8%, 水电装机容量、风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 面积、农村沼气用户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

2005 年的 18.21%提高到 21.6%.水资源、农林、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适应气 候变化能力有所增强. 同时,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还相对薄弱, 相关法律法规、 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标准规范还不健全,相关财税、投资、价格、 金融等政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市场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统 计核算等能力建设亟需加强,气候友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能力需 要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认 识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形势、 新任务和新要求. 从国际看,国际社会已就控制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 2℃达成政 ?

2 治共识,并将进一步强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同时,绿色 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成为产业和科技竞 争的关键领域.各国都在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偏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加剧.当前,我 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控 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农业、林业、水 资源等影响加剧, 气候灾害频发, 也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适应行动.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态势和国际发展潮流,对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政策框架和制度安 排,努力形成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合力,促进发展方式 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应对气 候变化为契机,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倒逼机 制;

根据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提高城乡建设、农、林、水资源等 重点领域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

3 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相关工作的引领作用.按照绿色低碳 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要求,统筹推进调整产业结 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工作;

发挥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对节能、非化石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 减灾等工作的引领作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能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减缓与适应 并重,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法律法规标 准和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的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共同但有 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从现实国情和需要出 发,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建设性参与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 化进程,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有效维护我国正当发展权益,为应 ?

4 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同步推动.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遏制排放过快增长的势头.加强气候变化系统观测、科学研究 和影响评估,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辅相成.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 应用, 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 注重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 用. ――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 变化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 变化的合力.

第二节 主要目标 到2020 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全面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 费的比重到 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和

13 亿立方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 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生 产过程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 速继续减缓. ――低碳试点示范取得显著进展.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 ?

5 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 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 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 品,实施一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项目.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 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农业适应技术标准体系,农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

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占可治理 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的 50%以上,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林业有 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4‰以下;

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

沿海脆 弱地区和低洼地带适应能力明显改善,重点城市城区及其他重点地 区防洪除涝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 害能力显著提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适应气候变 化试点示范深入开展. ――能力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基本形 成,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取得明显进展.区域气候 变化科学研究、 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显著提高. 气候变化相关统计、 核算和考核体系逐步健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应对气候变 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备,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对话和务实 合作不断加强, 南南合作 进一步深化.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核心 关切和正当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积极建设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

6

第三章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节 调整产业结构 抑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扩张, 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制定重点行 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优化品种结构.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高碳行业通过区域有序转移、 集群发展、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 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制造业,支持企业提升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打造绿色低碳 品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争取超额完成 十二五 淘汰落后产能目 标任务.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左右. 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20 年达到 52%以上.

第二节 优化能源结构 调整化石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利 用,优化煤炭利用方式,制定煤炭消费区域差别化政策,大气污染 防治重点地区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 发力度,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开发利用. 积极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继续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 用.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利用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 ?

7 有序发展水电.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2020 年常规水电 装机容量力争达到 3.5 亿千瓦,年发电量 1.2 万亿千瓦时.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提升 核电厂安全水平,稳步有序推进核电建设.2020 年总装机容量达到

5800 万千瓦. 大力开发风电.加快建设 三北地区 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 瓦级风电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内陆中小型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加 强各类并网配套工程建设. 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 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建设一批 万千瓦级 大型光伏电站. 开展以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和微网系统示范建设, 加快实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扩大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 应用领域,支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示范.2020 年太阳能发电装 机容量达到

1 亿千瓦,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

8 亿平方米. 发展生物质能.优先建设生物质多联产项目,加快发展沼气发 电, 推动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 实现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