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9-12-06
A06-07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责编/任晓云 (首席) 郑娅敏 审读/胡红亚 美编/雷林燕 照排/张婧 特别报道 今年

46 岁的刘永泉做梦也想不到, 他的人 生竟然可以这么精彩――十多年前, 他还是鄱阳 湖上的一名打鱼人, 可惜湖面日益干涸, 他不得 不寻求新出路;

老乡告诉他, 你该出去打工看看, 宁波有家企业很不错, 于是他来到方太, 开始了 全新的人生, 并收获了未曾想到的荣誉…… 在方太的精加工车间里, 刘永泉戴上护目镜、 防尘口罩等劳保装备, 用手头的打磨工具对着水 槽洗碗机的几个棱边进行手工打磨.

这项工艺被 称为 八边八棱 .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小小的工 艺, 一位师傅手工打磨, 总共要经过10道工序, 精 确度控制在1.72-1.82毫米以内, 倾斜度为45° , 平均需要95分钟才能完成, 全靠打磨师傅的熟练 与经验.即使是非常有经验的师傅, 一天最多也 只能完成 4-5 件产品的打磨.让刘永泉自豪的 是, 他和同事们所打磨的 八边 , 总长度达2.8米, 需要一次性完成, 已是国内打磨长度最长的产品, 代表着方太打磨工人的精湛技艺. 车间里, 刘永泉一待就是十余年, 现在已成了 二十几人的打磨团队的班长.他说, 车间里的每 一名打磨工人, 刚一入职就要经过师徒结对、 系统 培训、 师徒一对一帮扶, 最后通过技能测试检验, 才能真正上岗.而通过这四道关卡, 至少得花上 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车间每个月都有一次工艺交 流, 每一名打磨工人把各自的成品拿出来比较, 在 不到0.1毫米的误差之内, 探讨更极致的工艺. 埋头打磨, 工作难免枯燥.刘永泉说, 刚进 方太的时候, 带他的师傅说: 你不单单只是把产 品做好, 自己要再想想, 还能做点什么? 还能做 点什么呢?后半句话, 师傅没说.这个谜底, 刘 永泉一边打磨一边在思索.足足三年后, 他才想 到了答案, 我知道了, 不仅要把它当产品来做, 更要在里面注入你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做出来的 产品才是有灵魂的. 都说现在是高级人工智能的年代, 刘永泉并 不担心自己被机器取代, 我们是纯手工操作, 这 个精致度, 目前机器还达不到. 每年, 方太的高 端水槽洗碗机通过他们的手, 带着零缺陷的骄傲 走向市场, 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 匠人、 匠心, 如何把每一位匠人与产品的情 感再粘合?中国人的第一台水槽洗碗机就出自 方太.2014 年, 刘永泉在深思熟虑后向公司提 了一个建议: 在每一台水槽洗碗机里都刻上打磨 师傅的名字, 取名字中的一个字, 再加上一个 匠 字, 这既是对每一位打磨师傅的尊重, 也代 表了方太的工匠精神.刘永泉的那枚蓝色印章, 刻着 匠: 刘 .他说, 就是要让每一名打磨工人 都意识到肩头的责任, 产品要对得起自己的名 字;

同时这也是打磨工人首次从后台走到幕前, 向顾客做出的承诺. 入职方太以来, 刘永泉在 方太工匠文化节 中连续获得打磨工比武第一名, 连续6 年被评为 优秀员工, 荣获 港城工匠 杭州湾新区首席工 人 等荣誉称号.现在, 刘永泉已在杭州湾新区 安家落户, 家人也都接到了宁波, 成了幸福的 新 宁波人 .他用三个 未曾想到 来归纳自己来到 宁波后的人生: 我取得了未曾想到的成就, 赢得 了未曾想到的尊重, 收获了未曾想到的幸福. 我 要谢谢宁波、 谢谢方太, 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 人生梦想. 他说. 记者 崔引 摄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绿衣捧砚催题 卷, 红袖添香伴读书 , 这两首诗, 都出现了同一 件道具――手炉.在宫廷剧大热的这几年, 剧中 出现的披着毛领斗篷的贵妃们, 手中常常捧着一 只包着绒布的红铜炉, 这是她们冬季取暖的工 具, 也是身份权贵的一种装扮. 在慈溪观海卫镇卫东村, 今年52岁的郑飞民 就是制作红铜炉的一名民间工匠.他14岁开始 跟随姨父学制红铜炉, 目前已是浙江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红铜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 者, 因为都要靠纯手工制作, 出一件产品往往需要 两三个月, 一年也做不了几只.现今全国手工制 作红铜炉的师傅很少了, 整个浙江也没两个. 与一般铜器不同, 红铜炉的制作完全靠手工 技艺和耐心.郑飞民介绍说, 一只上乘的铜炉, 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设计造型和勾勒图案.现 在市场上有人以浇铸冒充手工技艺, 但郑飞民拒 绝这么做, 他仍旧坚持着几十年的手艺, 用一柄 雕刀刻刀, 修饰着铜炉的纹饰.记者见到, 刻铜 时, 他的入铜笔画呈V型, 上宽下尖, 每画深浅不 一, 字口与平面交接处干净、 平整、 锋锐, 却能制 出细画如丝, 工艺之巧妙实在让人惊叹. 郑飞民家的墙角堆着几块半厘米厚的红铜, 这些都是红铜炉的制作原材.在剪出毛样后, 他 要将其在煤炉中炼红、 钳出, 锤打千余次, 锤出各 种方形、 瓜棱形、 圆形等造型的初坯. 一边加热、 一边锤打, 温度如果冷下去了, 铜又变硬, 必须再 次放上煤炉加热. 郑飞民说, 这靠的是一身力 气, 也是对耐性的考验. 程序繁多, 最难的一环是镂空.铜炉的纹饰 丰富多彩, 可谓是一百个手炉一百个样, 主要体 现在炉盖的雕镂上.炉盖是一炉之主, 是最重要 的艺术, 花的工夫最多.郑飞民直接用扶钻、 凿子、 刀刻出纹饰, 再加上磨锉, 使得炉盖上的花纹 华丽繁复, 外表绚丽多彩.凿子锋利, 一不小心 就会弄伤手指, 郑飞民的双手老茧厚重, 有的刀 伤至今还留有深深印痕. 从制作技术来看, 郑飞民的手艺已经非常成 熟.从打样图纸、 敲打器型到网眼镂刻、 磨砂修 整, 郑飞民对每道工序都做到层层把关, 制作出 来的铜炉也是匀称干净、 花纹装饰工细、 造型简 约大气.总的来说, 这些精美的红铜炉大多配以 传统的花鸟山水、 飞禽走兽等图案, 也有糕团形、 梅花形等形状, 体现了民间传统风俗和鲜明浓郁 的地方特色. 红铜手炉制作工艺高超, 制作过程枯燥, 工 艺制作过程漫长, 要经过千百次锤打、 锉刀磨制 等, 全用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 纯熟技巧, 是无法做出精美的手炉的, 每一只精 美的手炉, 都是工艺大师心血的结晶. 当年曾和郑飞民一起学习制作红铜炉的两个 表兄弟, 后来都转去做生意, 如今也算是老板了, 坚持留下来的只有郑飞民一人.慈溪民营经济发 达, 郑飞民却没有那么多活络心思, 他淡淡地说: 我习惯了安静的生活, 慢慢地一只一只做铜炉. 郑飞民的腿有些行动不便, 这是十八九岁时 长期蹲在地上敲铜炉造成的后遗症.14 岁拜师 学艺,

20 岁出师开始自立门户, 这门手艺成了他 一生的坚持, 他靠它养活了妻子女儿, 也靠它寄 托自己的人生梦想.38年来, 郑飞民从未间断铜 炉制作, 在一只一只精妙的铜炉间灌溉他的全部 心血,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他的作品已 被许多收藏家收藏, 并入选 《中国民间手炉鉴赏》 一书. 记者 崔引 摄 他们是宁波工匠, 也是城市明星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王志勇 应林锋 郁诗怡 张立 周丹蓉 95分钟雕琢 八边八棱 把匠心刻到水槽洗碗机里的打磨大师 刘永泉 38年坚守, 锤打雕琢 红铜炉手工技艺的传承者 郑飞民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