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12-02
? ―

36 ― 附件

3 f 《二 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二f英类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编制组 二一五年十一月 ? ―

37 ― 目录?1项目背景

38 1.

1 任务来源

38 1.2 工作过程

38 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39 2.1 二f英类的环境危害.39 2.2 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44

3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48 3.1.国内相关标准研究

48 3.2 国外相关标准研究.51

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55 4.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55 4.2 适用范围

56 4.3 技术路线

56 5 标准研究报告

58 5.1 适用范围.58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58 5.3 术语和定义

58 5.4 方法原理

59 5.5 监测技术程序

59 5.6 监测技术要求

60 5.7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73 5.8 结果表示

74 ? ―

38 ― 《二f英类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 标准体系,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关于开展

2013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 工作通知》(环办函[2013]154 号),要求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 管理办法》(环保总局公告

2006 年第

41 号)的有关要求,完成《二f英监测技 术规范》制订任务及相关技术性工作,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35,承担单位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参加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浙江省环境监 测中心和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1.2 工作过程 (1)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查询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的编 写2013 年5月环境保护部正式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达了 《二f英监测技术规 范》的编制任务,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接到任务后即成立了技术规范编制组,小组 成员包括有多年从事二f英监测分析研究经验的人员和目前从事该项目分析的 人员,专门承担此项标准的制订工作,并于

2013 年5月9日组织编制组成员召 开了技术规范编制启动会, 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相关二f英监测技术要求进展和相 关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情况, 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标准制订技术 路线和工作方案,形成《二f英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草案,同时编写了开题论证 报告,落实任务实施要求和进度. (2)开题论证,确定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和制定原则

2013 年5月9日, 标准编制组成员召开了技术规范编制启动会, 讨论了 《二 f英监测技术规范》制订相关问题和技术规范框架结构,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规范 制订任务分工、实施要求和时间安排.

2013 年11 月11 日~14 日, 标准编制组在北京召开了 《二f英监测技术规范》 开题准备会,会议上对该技术规范编制技术要点、可行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 论证,分析了与其他相关标准文件或技术规范的衔接.

2014 年2月28 日,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 ? ―

39 ― 题论证会,与会专家通过质询、讨论,认为标准编制单位提供的材料齐全、内容 详实完整;

编制单位对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文献进行了充分调研;

编制标准的技术 路线合理、 可行. 同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论证意见主要有: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 《二f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修改标准适用范围,应突出该标准对二f英监测行 为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标准的框架及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补充,避免重复方法标 准的相关内容.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本技术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3)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014 年9月25 日,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北京组织召开《二f英类监测技 术规范》编制内容咨询会,主要针对本技术规范文本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对关 键性技术环节如样品点位的布设要求, 与国内现有相关技术规范相关内容的衔接 进行了明确,同时确定了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要求需单独成节,会后编制组根据会 议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确定了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 《二f英类监测技术 规范》 主要针对三大类介质, 分别为土壤、 沉积物和固体废物,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水和废水.

2014 年9月至

2015 年10 月,编制组在查询、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 和技术资料以及专家论证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实验方案,对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做 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针对国内对二f英监管和监测技术的需求,分析现有技术 规定和标准中存在的尚需完善的内容,结合实际应用需要和工作经验,汇总建立 一套包含不同介质的二f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内容涉及国内外二f英类监测技术 的评估、不同介质二f英类监测技术关键点和难点、应涵盖的二f英监测相关内 容、分析方法要求等,重点对不同介质二f英样品的采集点位和采样工况要求、 采样仪器设备技术指标要求、监测流程及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阐述, 做到科学、明确、具体、合理,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能满足相关环保标准和环 保工作的需要.重新明确和修订了标准制定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具体 的实验方案.形成《二f英类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2.1 二f英类的环境危害 2.1.1 二f英类的基本理化性质 二f英类污染物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f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 ? ―

40 ― (PCDFs)的总称,共210 种化合物,是氯代三环芳香化合物,由于氯原子取代 数目和位置不同,构成了

75 种PCDD 和135 种PCDF.在210 种二f英类污染 物中,有17 种物质其 2,3,7,8 位全部被氯原子取代,具有毒性当量,被认为对人 类健康有较大危害,其中 2,3,7,8 四氯代二苯并对二f英(2,3,7,8-TCDD)是目前 已知化合物中毒性最大且动物实验表明其具有强致癌性. 二f英类毒性当量因子 见表 2-1,分子式见图 2-1. 表2-1

17 种PCDD/Fs 单体毒性当量因子 监测项目 I-TEF WHO2005-TEF 监测项目 I-TEF WHO2005-TEF 2378-TCDF 0.1 0.1 OCDF 0.001 0.0003 12378-PeCDF 0.05 0.03 2378-TCDD

1 1 23478-PeCDF 0.5 0.3 12378-PeCDD 0.5

1 123478-HxCDF 0.1 0.1 123478-HxCDD 0.1 0.1 123678-HxCDF 0.1 0.1 123678-HxCDD 0.1 0.1 234678-HxCDF 0.1 0.1 123789-HxCDD 0.1 0.1 123789-HxCDF 0.1 0.1 1234678-HpCDD 0.01 0.01 1234678-HpCDF 0.01 0.01 OCDD 0.001 0.0003 1234789-HpCDF 0.01 0.01 / / / 图2-1 二f英分子结构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7 年修改二f英毒性当量因子(TEF),并将共平 面多氯联苯(Co-PCBs)也纳入了二f英类的范畴.鉴于目前我国各项标准均未考 虑Co-PCBs 分析,故本规范中暂未涉及相关内容. 二f英类化合物在室温下呈无色结晶固体,是亲脂性化合物,易于在生物体 内积累;

熔点较高,分解温度大于 700℃,极难溶于水,可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 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极缓慢的分解并产生有害物质,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比较稳 ? ―

41 ― 定.在环境中比较稳定,并且进入生物体内就难以排出,随食物链逐级富集,最 终危害人类健康. 2.1.2 二f英类的环境危害 二f英类物质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最重要 的三类化合物.二f英类污染物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无意产生的副产物,主要 来源于废物焚烧、钢铁和其它金属生产、发电和供热、矿物产品生产、交通、非 受控燃烧过程、生产和使用化学品以及消耗品、废物处理过程等,因此不可能通 过禁止生产或者使用方式来消除二f英. 二f英类污染物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和难 生物降解性,性质稳定,实验表明低浓度的二f英类物质就能对动物表现出致死 效应,2378-TCDD 对天竺鼠(guinea pig)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1pg/kg,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最具致癌潜力的物质.在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为

12 年,气态二f英 在空气中光化学分解的半衰期为 8.3 天.它们能在环境中长时间积累,通过大气 和水体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和分散在整个环境介质中,如大气、水体、土壤、沉 积物、固体废弃物等以及植物体中,因此二f英类几乎存在于全球生态系统所有 的环境介质中,并有可能在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也是为什么 在北极地区陆地、淡水和海水生态系统,某些迁移性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态系统内 检出二f英类的原因. 二f英类污染物对人体的暴露途径主要有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水、吸入含二 f英的空气或直接皮肤接触

3 种,其中通过食品摄入二f英比例占 90%~95%, 鱼、家禽及其蛋、乳肉是最容易被污染的食品.人体暴露在很低浓度的二f英环 境中,引起皮肤痤疮、头痛、失眠、忧郁、失聪、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 失调等.1991~1994 年美国环保局曾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评估以确定了二f英 类的不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f英类不仅具致癌、致畸、致突变的 三致 毒性,而且还具有神经、生殖、内分泌和免疫毒性,显著增加癌症死亡率,还会降 低人体免疫能力,导致对感染和癌症的抵抗力下降,也影响正常荷尔蒙分泌.从 职业暴露和工业事故受害者身上得到一些二f英类对人体毒性数据及临床表现 可知,暴露在含有 PCDD/Fs 的环境中,可引起皮肤痤疮、头痛、失聪、忧郁、 失眠等症,并可能导致染色体损伤、心力衰竭、癌症等,其最大危险是具有不可 逆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毒性.二f英污染事件时有发生:1961 年至

1971 年越 ? ―

42 ― 战时期美国在越南北部的森林中喷洒了大量的含有高浓度二f英的除草剂, 造成 大批人员中毒,且导致该地区畸形及残疾儿童增多;

1976 年6月意大利 Seveso 的一家工厂发生二f英泄露,致使约

4 万人暴露于二f英环境中,急性中毒约

450 人;

1998 年德国发现从巴西进口的饲料柑橘浆中含有二f英,由于该柑橘浆 主要用于乳牛饲料,造成德国部分乳产品含有二f英;

1999 年5月27 日比利时 公布了比国鸡肉和鸡蛋含超量二f英,主要起因为鸡饲料中含有二f英.当受了 二f英污染的动物或鱼类被人类食用后就会导致人体对高水平二f英的摄入, 从 而威胁人类的健康, 鉴于此二f英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新的环境污染物列入全球 环境监测计划食品部分的监测对象名单,在2001 年又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受控的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之一,之后对于二f 英类化合物监控和防治削减成为各国环境政策研究的重点任务. 该公约要求每个 缔约国对各国二f英排放量现状及排放趋势进行评估,编制排放源清单,并采取 措施以减少二f英人为来源的排放总量. 我国是履行 POPs 公约的缔约国,在2004 年,我国学者以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UNEP)发布的《鉴别及量化二f英类排放标准工具包》(以下简称工具包) 为指导,兼顾文献数据和部分排放源的实际监测数据,汇总并计算了中国各行业 二f英排放量.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可知,我国

2004 年各类排放源二f英类排放 总量为 10.2kgTEQ,主要排放源为金属生产、发电和供热及废物焚烧,这三类排 放源贡献量合计占到了总排放量的 81%.为了更好的履行 POPs 公约,在上述研 究的基础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

2006 年起又组织开展了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状况调查项目,筛选确定了二f英类重点排放行业,并通过持续监测,研究修订 及细化主要行业二f英排放因子,同时开展国控重点二f英排放源抽测任务,掌 握二f英重点排放源运行现状,目前成果还在整理汇总中. 由于排放的二f英类污染物可以各种途径进入了全球各地区的大气、 土壤和 水体中,因此研究源的同时,各国学者也对土壤、水系沉积物和污染场地的二f 英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尤其将建立二f英污染场地清单列为具体目标之一. 土壤是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各类环境要素中,土壤又是污染物最终 受体,大量水、气污染陆续转化为土壤污染.近年世界各国在土壤管理和污染控 制方面都进行大量的工作,我国也加大了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掌握和控制力 度,2006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实施的 全国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对全 ? ―

43 ― 国范围内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含量水平进行摸底调查;

2008 年环境保护部出台 《关 于加强土壤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