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2019-12-04
I CS

77 .

0 40.

3 0 H

2 4 巧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561-2

0 0

5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 代替G B / T

1 0

5 6

1 -1

9 8

9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S t e e l - D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c o n t e n t o f n o n me t a l l i c i n c l u s i o n s - Mi c r o g r a p h i c me t h o d u s i n g s t a n d a r d s d i a g r a ms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I D T)

2 0

0 5 -

0 5 -

1 3 发布

2 0

0 5 -

1 0 -

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 /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 J J . , 曰'

. 月叮言本标准等同采用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 ( (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 本标准代替G B / T

1 0

5 6

1 -1

9 8

9 ( ( 钢中 非金属夹杂物的显 微评定方法》 . 本标准等同翻译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 , 为了便于使用, 本标准对 I S O

4 9

6 7 :

1 9

9 8 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7 本国际标准 一词改为 本标准 ;

b ) 用小数点 . 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 号 , ;

c )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d ) 增加了附录 N A. 本标准与 G B / T

1 0

5 6

1 -1

9 8 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 标准名称由《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定方法》 改为《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 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

b )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见1);

c)增加了 原理一章( 见2 ) ;

d ) 增加图像分析法( 见附录D) ;

e ) 对夹杂物的评级界限、 宽度系数、 取样尺寸、 评级原则、 视场的形状和尺寸进行了修改( 见表

1 , 表2 ,

3 ,

5 .

1 ,

5 .

2 .

3 ) ;

f ) 标准评级图谱由J K图和 A S T M图2套评级图谱改设

1 套ISO评级图谱( 见附录A) ;

B ) 将制取样注意方法和其他产品取样方法改为资料性附录(

1 9

9 3 版的2 .

1 .

5 和图5 , 本版的附录 NA) , 本标准对 I S O

4 9

6 7 :

1 9

9 8有误之处进行了更正, 主要如下: a ) 表1 中的B 类2 级夹杂物的 总长度由

3 4

2 k m '

, 改为

3 4

3 K m ;

b ) 表 2中粗系的 最小宽度 栏目下的各行数字前均加上 >

符号;

c ) 对图1 、 图2 、 图3 、 图6 进行了重新制作;

d ) 第6.2A法的示例中, 原 B

2 s '

, 改为 B

2 .

5 s ;

e ) 附录A的D S 夹杂物的图片上 方, 原直径 >

1

3 p m -7

6 p m 改为

1 3 p m -7

6 K m ;

f ) 附录C表C .

1 中, 视场序号为 8的A类粗系

1 级夹杂物改为 一, '

;

B ) 附录C表C. 1中, 视场序号为

1 2的D类粗系 一 改为

1 s ;

h ) 附录 C表C. 2中, 视场级别数为1级的D类粗系夹杂物的

1 改为

2 , i ) 附录C C

3 . 1中, 原 ( 见6.2) 改为 ( 见6.

3 ) ;

i )附录CC.

4 公式中,原・二一厂劳jjXn刁擎,'

&

为 ・ . - '

二歹5

0 : 答,.-11000.

1 7 ,T 入n,

1 - . '

士舒, 一'

.本标准的 附录A为 规范性附录,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N 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抚顺特殊钢( 集团) 股份 有限公司、 大连金牛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何群雄、 架燕、 邹莲娣、 曾文涛、 真娟、 孙时秋. 本标准

1 9

8 9年3月首次发布. G B/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E) 钢 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标准图谱评定压缩比大于或等于

3 的轧制或锻制钢材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 定方法.这种方法广泛用于对给定用途钢适应性的评估.但是, 由于受试验人员的影响, 即使采用大量 试样也很难再现试验结果, 因此, 使用本方法时应十分慎重. 注:本标准图谱可能不适 用于评定某些类型钢 ( 例如 : 易切削钢) 本标准还提供了测定非金属夹杂物的图像分析法( 见附录D ) . 原理将所观察的视场与本标准图谱进行对比, 并分别对每类夹杂物进行评级.当采用图像分析法时, 各 视场应按附录D给出的关系曲线评定. 这些评级图片相当于

1 0

0 倍下纵向抛光平面上面积为0 .

5 0 m m, 的正方形视场. 根据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 标准图谱分为A , B , C , D和D S 五大类. 这五大类夹杂物代表最常观察到的夹杂物的类型和形态: ― A类( 硫化物类) : 具有高的延展性, 有较宽范围形态比( 长度/ 宽度) 的单个灰色夹杂物, 一般 端部呈圆角;

― B类( 氧化铝类) : 大多数没有变形, 带角的, 形态比小( 一般915C25>

512D38>

813注:D类夹杂物 的最大尺寸定义 为直径. 取样夹杂物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材压缩变形程度, 因此, 只有在经过相似程度变形的试样坯制 备的截面上才可能进行测量结果的比较. 用于测量夹杂物含量试样的抛光面面积应约为2

0 0 mm z (

2 0 mm X1

0 m m) , 并平行于钢材纵轴, 位 于钢材外表面到中心的中间位置. 取样方法应在产品标准或专门协议中规定.对于板材, 检验面应近似位于其宽度的四分之一处. 如果产品标准没有规定, 取样方法如下: ― 直径或边长大于4

0 m m的钢棒或钢坯: 检验面为钢材外表面到中心的中间位置的部分径向截 面( 图1);

―直径或边长大于2

5 m m、 小于或等于

4 0 mm的钢棒或钢坯 : 检验面为通过直径的截面的一半 ( 由试样中心到边缘, 图2);

―直径或边长小于或等于

2 5 mm的钢棒: 检验面为通过直径的整个截面, 其长度应保证得到约

2 0

0 m mz 的检验面积( 图3 ) ;

― 厚度小于或等于

2 5 m m的钢板: 检验面位于宽度

1 /

4 处的全厚度截面( 见图

4 ) ;

― 厚度大于

2 5 mm、 小于或等于

5 0 m m的钢板: 检验面为位于宽度的

1 / 4和从钢板表面到中心 的位置, 检验面为钢板厚度的

1 / 2截面( 见图5 ) ;

G B/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 厚度大于

5 0 m m的钢板: 检验面为位于宽度的1 / 4和从钢板表面到中心之间的中间位置, 检 验面为钢板厚度的

1 /

4 截面( 见图6 )

0 取样数量应在具体产品标准或专门协议中规定. 其他钢材取样方法, 应按供需双方协议规定( 若无协议, 可按附录 NA进行) . 单位为毫米 图1图2直径或边长大于4

0 m n 的钢棒或钢坯的取样 直径或边长>

2

5 m m-4

0 m m钢棒或钢坯的取样 图3 直径或边长镇2

5 m m钢棒的取样 GB /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1 9

9 8 ( E) 单位为毫 米 宽度 图4厚度簇25mm 钢板的取 样r=宽度图5厚度>

2

5 mm-5

0 m m钢板的取样 r = 宽度图6厚度>

50mm 钢板的取 样4试样制备试样应切割加工, 以便获得检验面.为了使检验面平整、 避免抛光时试样边缘磨成圆角, 试样可用 夹具或镶嵌的方法加以固定. 试样抛光时, 最重要是要避免夹杂物的剥落、 变形或抛光表面被污染, 以便检验面尽可能干净和夹 杂物的形态不受影响.当夹杂物细小时, 上述操作要点尤其重要.用金刚石磨料抛光是适宜的.在某 些情况下, 为了使试样得到尽可能高的硬度, 在抛光前试样可进行热处理.

5 夹杂物含且的测 定5.1观察方法在显微镜下可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检验: GB /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1 9

9 8 ( E) ― 投影到毛玻璃上;

― 用目镜直接观察. 在检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所选用的观察方法. 如果图像被投影到毛玻璃或类似装置上, 必须保证放大1

0 O X士2 X( 在毛玻璃上) .在毛玻璃投影 屏上面或背后放一个清晰的边长为

7 1 m m的正方形( 实际面积为

0 .

5 0 mm '

) 塑料轮廓线, 然后用正方 形内的图像与标准图片( 附录 A ) 进行比较;

如果用目镜检验夹杂物, 则应在显微镜的适当位置上放置如图

7 所示试验网格, 以使在图像上试验 框内的面积是. .

5 0 m m '

. 注:在特殊情况 下, 可采用大于

1 0 0倍的放大倍率 , 但 对标 准图谱 应采用同一放大倍率 , 并在试验报告 中注明 单位为庵米 . 一_:.. 0.

9 . .

1 .

5 . ? - 0.

5 C ..

1 2

3 .

8 .

5 .3 汤让月'

11.0.8.1.31111,!.

1 1

1 1

1 I n '

I I I I I I I I I I u } } I I … … } . … … I u u u } } n l } } } n u u } I. . …I I n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0 5

0 l

0 0 图7格子轮廓线或标线的测f网5.2实际检验 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5 .

2 .

1 A 法 应检验整个抛光面.对于每一类夹杂物, 按细系和粗系记下与所检验面上最恶劣视场相符合的标 准图片的级别数.

5 .

2 .

2 B法 应检验整个抛光面.试样每一视场同标准图片相对比, 每类夹杂物按细系或粗系记下与检验视场 最符合的级别数( 标准图片旁边所示的级别数) 为了使检验费用降到最低, 可以通过研究, 减少检验视场数, 并使之分布符合一定的方案, 然后对试 样做局部检验.但无论是视场数, 还是这些视场的分布, 均应事前协议商定.

5 .

2 .

3 A法和 B法的通则 将每一个观察的视场与标准评级图谱进行对比.如果一个视场处于两相邻标准图片之间时, 应记 录较低的一级. 对于个别的夹杂物和串( 条) 状夹杂物, 如果其长度超过视场的边长( (

0 .

7 1

0 m m) , 或宽度或直径大 于粗系最大值( 见表2 ) , 则应当作超尺寸( 长度、 宽度或直径) 夹杂物进行评定, 并分别记录.但是, 这些 G B/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夹杂物仍应纳人该视场的评级. 为了提高实际测量( A , B , C 类夹杂物的长度, D S 类夹杂物的直径) 及计数( D类夹杂物) 的再现性, 可采用图

7 所示的透明网格或轮廓线, 并使用表

1 和表

2 规定的评级界限以及第 2章有关评级图夹杂 物形态的描述作为评级图片的说明. 非传统类型夹杂物按与其形态最接近的 A, B , C , D, DS 类夹杂物评定.将非传统类别夹杂物的长 度、 数量、 宽度或直径与评级图片上每类夹杂物进行对比, 或测量非传统类型夹杂物的总长度、 数量、 宽 度或直径 , 使用表

1 和表

2 选择与夹杂物含量相应的级别或宽度系列( 细、 粗或超尺寸) , 然后在表示该 类夹杂物的符号后加注下标, 以表示非传统类型夹杂物的特征, 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下标的含义. 对于A, B和 C类夹杂物, 用l,和l : 分别表示两个在或者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夹杂物或串( 条) 状夹 杂物的长度, 如果两夹杂物之间的纵向距离 d小于或等于

4 0 p m且沿轧制方向的横向距离'

( 夹杂物中 心之间的 距离) 小于或等于1

0 y m时, 则应视为一条夹杂物或串( 条) 状夹杂物( 见图8 和图9 )

0 如果一个串( 条) 状夹杂物内夹杂物的宽度不同, 则应将该夹杂物的最大宽度视为该串( 条) 状夹杂 物 的宽 度.d54

0 林m s ) o 例如:A类夹杂物GB / T

1 0

5 6

1 -

2 0

0 5 / I S O

4 9

6 7 :

1 9

9 8 ( E) 级别为

0 .

5 的视场数为n } ;

级别为 1的视场数为 n

2 ;

级别为

1 .

5 的视场数为 n a ;

级别为 2的视场数为 n

4 ;

级别为

2 .

5 的视场数为 二:;

级别为

3 的视场数为 n s ;

则i,o,=(n,X0 .

5 ) + ( n z Xl ) + ( n , X1 .

5 ) 十(n4X2 ) + ( n , X2 .

5 ) + ( n s X3 ) i m . , . =i , o , / N 式中: N为所观察视场的总数. 典型夹杂物结果列于附录C ,

7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如下各项: a ) 本标准号;

b ) 钢的牌号和炉号;

C ) 产品类型和尺寸;

d ) 取样方法及检验面位置;

e ) 选用的方法( 观察方法、 检验方法、 结果表示方法) ;

f ) 放大倍率( 如果大于

1 0 0倍时) ;

9 ) 观察的视场数或总检验面 积;

h ) 各项检验结果( 夹杂物或串........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