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2019-11-25
0

1 1.

1 1.2 1.3

2 3

4 5

6 7 目录 介绍 序 专文推荐:冰山的一角 作者序:为台湾司法累积在地的智慧 前言

第一章:无罪的罪人--苏炳坤案

第二章:唤不回的青春--苏建和/刘秉郎/庄林彀

第三章:小警察的挽歌--卢正案

第四章:投向不归路?--徐自强案

第五章:生死一线间--张方田案 后记:共同被告的自白 正义的阴影

2 正义的阴影 对台湾司法最深沉的控诉 这是司法改革基金会近年来承接个案的集结记录,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无尽的辛酸与血泪, 他们之中有些人郁郁终生,有些人则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们共同的质问都是:「为什麽 被冤枉的是我?」藉由这些真实的故事,对台湾司法提出最深沉的控诉…… 授权条款 本书以CC-BY-SA 4.0(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4.0)授权条款释出. 正义的阴影

3 介绍 序 正义的阴影

4 序 推荐序:冰山的一角 台湾人权促进会前任会长,前总统府国策顾问 黄文雄 这是一本为关心司法改革的台湾公民而写的书,也是每一位公民(不管是否特别关心司法改 革)都应一读的书. 根甑拿竦1 有六成左右的台湾人对我国的司法体系是否能保障公平不具信心;

而政府内 部对该体系积弊沈z的体认,也导致数年来两次全国司法改革会议的召开.然而,「六成左 右」虽则是一个无比严重的警讯,仍然只是一个数字;

两次全国司改会议所试图解决的「积 弊沈z」,既使在最好的媒体报导和最深入的社论评析里,其抽象层次也仍然很高.我们需 要的是一本详细描写分析具体个案的书,让一般公民能够在抽象的阶梯上往下走,透过有血 有肉的个案的追踪,而终於同时在肺腑和大脑的层次上,重新体认我国司法问题的严重性和 司法改革的迫切性. 本书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而且是第一本这样的纪录.个人在国内外从事人权工作多年,曾经 介入本书所记录的部分个案,而且因为挑战国内一项法律而不无法庭经验,但是在阅读本书的 七个个案时,仍然不免怵目惊心,毛发直竖.如果台湾公民透过纳税支持司法体系,等於是 透过集体的方式来保护彼此的司法人权和履行与之相应的对彼此的人责(human duties)那麽,正如陈总统去年十二月所说,纳税只是履行了一半人责,另外一半是司法品质的监督2 . 这本书正可以帮助纳税人看清他(她)们纳的税所换来的究竟是什麽样的司法品质,而有助於 那另一半人责的履行. 如果把台湾的司法问题比喻为一座冰山,本书所记录的五个重案,不过是那座冰山露出水面 的尖角的一部份而已.虽然如此,在这些活生生的个案描述和解析里,水面下冰山的大小轮 廓,还是隐约可见.试就其大小开始思考. 本书纪录了四个死刑案:卢正案、张方田案、徐自强案以及苏建和/刘秉郎/庄林彀(本 来也包括了张志辉案、邱武冠案和周峋山案,因各该案尚未走完整个司法程序或者为了尊重 当事人的意愿,而不得不暂时割爱.留待本书如果有幸再版时再列入)也包括了一个非死刑 案:苏炳坤案.阅读了这些案件后,读者将很难不去问自己下列的问题: 第一,如果连「人命关天」、「人死不能复生」的死刑案件都是书中所描述的处理方式,那 麽非死刑案件所得的将是何种草率的待遇? 第二,上一问题在非死刑案的苏炳坤案里有部分的解答.然而苏炳坤案里有其特殊处(不肯 认命而逃亡,又有许多「贵人」相助),其他程度不同的各种「轻、重案」里,究竟有多少 比例是以当事人认命为结局?或者因为后果相对较轻也没有「贵人」相助而认命? 正义的阴影

5 专文推荐:冰山的一角 第三,一个案件在侦办过程中,从非死刑案变成死刑案有多大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张方田由 被邀「协助办案」而被刑求成招.可惜张志辉案最后没有列入本书,否则他由「陈进兴可能 会来联络」被办成「参与绑架白晓燕」,其过程背景在原来描述中读来更加处处令人毛骨悚 然. 第四,既然本书五案里有四案是死刑案,有一个问题也不得不问.美国从一九七六到一九九 九年有六四二人被处决,同一时期却有八十七人因为新证姆⑾侄诖銮敖男一竦闷 反.两者之的比例是七比一(导致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如果每出七架飞机就摔一架,早该 停飞了)3 .所以问题是: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比我们严谨多少?在这种事实下,我国发生死 刑冤案的机率你猜有多高?! 从死刑案开始,由重而轻「等而下之」的去想,我们纳的税所维持的究竟是什麽样的司法品 质?这是一个所有纳税人都应思考的人责. 司法问题之冰山的大小或严重度之外,从本书的个案描述和解析里,我国「司法冰山」的轮 廓或内涵也呼之欲出.从进入警察派出所的前后,从约谈、逮捕、拘禁、侦讯、起诉,中经 各审间洗衣机式的「上冲下洗」(本书第 页),到最后下游的非常上诉与法务部长的决策, 每个环节上都存在著人和体制的积弊沈z.而许多问题正因为是重复出现、长年难决的老问 题,而更加令人忧心胆战,例如: 为什麽「无罪推定」这个六十几个国家将之入宪,更多国家将之列为刑事诉讼法首条的首要 原则,在我国始终无法确立贯彻? 为什麽用各种包括刑求的非法手段以取得自白的「攻破心防」,仍然是习惯性的办案方式? 而且并没因为屡次「一案双破」而改善多少? 为什麽每次出错,司法体系中都有人信誓旦旦的说从此要讲求科学办案;

但是时至今日(根 畈诓┦康墓鄄)警察机关「连证物室都没有,平常证物都是随便摆,…连收到土制炸 弹都一样.」.而我国的刑事鉴识也迄今未获得国际认证?4 为什麽台湾检察官的上诉率这麽高而近乎「自动」,既使原判没有真正法律适用的问题或新 证某鱿?而相形之下,碰到往往攸关生死的非常上诉,司法程序下游的最高层却又如此 「审慎」? 因为本书以个案而非问题为主,对这些和某他问题本书并没有提供解答.但是这些老问题在 个案的具体情境中浮现,仍有一种非个案的抽象叙述所不具有的震撼力.这正是本书的个案 描述和解析最有价值的地方.我国的司法品质牵涉著最基本因而也最不可忽视的道德问题. 如前文提过的,除非一般纳税人同时在腑肺和大脑的层次提N「道德想像力」,感觉并同时 认识到我国司法问题的严重,并且因此而进一履行纳税之外那监督司法品质的另一半人责, 台湾的司法改革将很难成功. 不但如此,这本书还可以说是多重「幸运」的产物.苏炳坤经过十五年的煎熬后获得总统特 赦;

徐自强、张方田、苏建和、刘秉郎、庄林斓热艘捕贾辽倩购粑.即使已被处决的卢 正也是某种意义的「幸运者」:单单是立法院刚刚废除的〈惩治盗匪条例〉五十八年来就制 正义的阴影

6 专文推荐:冰山的一角 造了多少无人闻问、我们至今不知其名的牺牲者?而本书这五个个案能够留下官书以外的纪 录,获得探讨,还牵涉了另一种「幸运」:救助关心他们的司改、人权和社运团体及个人, 没有因为资源人力有限、事情困难或过程冗长而难以为继.这五个个案可以说是幸运的被抢 救出来的. 如此抢救出来的一本书,难不值得关心台湾社会发展和文化品质的公民拨冗一读? 1. 以方法比较严谨的「天下杂志」国情调查为例,2001年有54%的受访民众认为目前司法 体制不能保障社会公平,2000年也是有60%以上的民众这样认为. 2. 2001年十二月七日的人权讲话,见总统府网站 3. 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2000年六月十日号 4. 中国时报2001年九月三日 正义的阴影

7 专文推荐:冰山的一角 前言:为台湾司法累积在地的智慧 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董事长 陈传岳 这个书系的出版,是民间司改会长久以来的愿望,目的是记录下发生在台湾的真实司法案 件,让我们的司法人从他们的故事中反省、学习,累积出面对案件的智慧与勇气.这个想法 与跟商周出版社「人与法律」书系的出版宗旨不谋而和,於是这个书系诞生了. X年前,当第一次看到商周出版社这套书系时,我们既兴奋又感动,一方面欣喜於台湾终於继 「科普」书籍的大量问世后,开始出现「法普」类的书籍,让我们的法律人有了教科书以外 的素材可以汲取养分;

在法理、法条之外,看见真实的人和他们的遭遇;

也看见在美国司法 体系中他们如何犯错、学习,以及反省.另一方面,我们则不禁有小小的遗憾:在这套几乎 全部以美国司法为背景的素材当中,有许多的程序与制度和我国并不相同,虽然有许多法律 精神与程序是共通的,但是,总难免有一种「事不关己」的疏离感,总觉得我们似乎忘记了 在我们的土地上也可能有同样的人与事在发生.基於这样的想法,民间司改会决定把这几年 来经手的重大案件做了整理记录,并且计画陆续出版他们.正义的阴影正是这个书系中的第 一册. 特别要说明的是,出版他们的原因并不在感叹司法已死,而是希望司法能从错误中学习.台 湾不像英美法系的国家,非常重视法官在每一个单一个案中累积出来的经验与智慧,每一个 判决的形成也对未来的判决产生莫大的影响甚至拘束力,因此我们的法学院学生往往对真实 的案例分外陌生,几乎一直要到执业生涯才真正开始接触案件.这个现象不仅使得我们的司 法人不容易看见司法案件背后的人,难有感同身受他们的心情;

更让司法的错误像是基因复 制工程,难以被监督与改变.於是我们往往看见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法官、不同的案件中被 一再重复.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我们决定把我们所接触的冤错案整理出来,不仅让现在的 司法人,更希望让预备成为司法人的学子们认识他们,不要再继续同样的错. 这些案件固然不能代表现今司法体系的全貌,却相当程度的披露了司法体系的真相,从警调 的调查L证、检方的起诉、到院方的判决,像接力赛一样的把成见与草率也一并交棒下去, 然后由当事人一一承受这无法挽回、离真相越来越远的结果,他们是司法冰山的一角,隐隐 诉说了属於平民百姓的无奈呻吟. 我们t解由人代理神的司法体系不可能完美,但是,至少我们努力摸索通向正义的天梯.我 们希望透过反省与改变,让这些无奈与痛苦N华为台湾迈向司法人权的前奏. 正义的阴影

8 作者序:为台湾司法累积在地的智慧 前言 稍懂法律的人都过「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司法是正义的最后防线」这类的话.正 因为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道德可以日积月累,可以更迭变易,但法律必须有如日月挂天 那般地清楚明确.人民冀望和需要的法条,不是多如牛毛却艰涩难懂而且可各自表述;

而是 浅白易懂,能放诸四海皆准.这样的憧憬,目前仍遥不可及,一旦有人对簿公堂,期待司法 替其伸张正义,一场官司下来,不论输赢,都恍如劫后余生,而且正义还未必获得伸张.其 中牵涉有执法人员素质、法学教育、司法制度等等盘根错结的问题.近十年来召开过二次全 国司法改革会议,热热闹闹地举行,洋洋洒洒地做成厚厚结论,然而事过境迁,风清云淡, 司法依然如故,问题仍旧存在.人民仍然在这沈z已深的司法制度里载沈载浮,幸运的,能 爬上岸;

不幸的,惨遭灭顶.乍看之下,似乎理所当然,但本会要探究的是,无罪,真是无 辜,还是仅仅因L证不足或不力?无罪,果真证魅,罪有应得,还是受到不正当待遇? 本书取名「正义的阴影」有深浅二层意义.浅层意义指正义就像太阳,虽说日无私照,但永 远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

深层意义可以取譬自由女神像,一般人以为雕像本身就代表司法正 义,其实司法只是女神雕像脚下的阴影(Shadow).好的司法,不过是透过程序的实践,建 立起正义的形象,但终究不是正义本身;

至於坏的司法,充其量就如浅层意义所指,不过是 雕像背后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与正义更不相干. 放眼全世界,不问是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的刑事诉讼制度,都无人敢自诩完美无瑕,更无人 敢保证在他们的司法制度判决之下,一定都正确无误,没有冤狱或错放1 !尤其在人类有限的 科技及浅薄的智慧之下,既然明知任何司法制度都非完美无缺却又不能不用,那麽唯有靠执 法人员能懂得自己知识、经验及能力的极限,能虚心接受错判可能性的存在,能及时反省, 能及时亡羊补牢,能……. 其实,任何制度,如果没有相对等优秀的人去操作运用,就算再好也是枉然.真正问题的症 结........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