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子梦丶 2019-07-28
本报全国代印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金华、宁波、福州、南京、济南、武汉、西安、成都、郑州、哈尔滨、长沙、贵阳、广州、南昌、重庆、合肥、兰州、银川、昆明、南宁、沈阳、长春、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海口、拉萨、西宁、青岛、喀什、无锡、徐州、台州2018 年11 月9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 完颜文豪 新华社太原

11 月8日电(记者于振海 、 刘 扬涛)初冬时节, 山西悬空寺脚下东坊城村的田 地里一派忙碌景象, 随着两台大型秸秆打捆机 轰鸣而过, 一排排玉米秸秆被收割打捆, 整齐地 码作一排.

记者抬眼望去, 头顶的蓝天与远处的恒山 清晰可见, 让人心旷神怡. 十一月份能看到这 么蓝的天, 在过去简直不敢想. 村民王朋生说, 与往年焚烧秸秆 乌烟瘴气 的情形相比, 今冬 的空气清爽了不少, 这要感谢县里搞的秸秆综 合再利用工程. 大同市浑源县

40 万亩平川地是玉米、 高粱 的主产区, 年产秸秆

15 万吨. 由于气候寒冷无 法实施秸秆还田, 这里的农民千百年来依然保 留着 刀耕火种 的传统观念, 每年

10 月份玉米 收割过后, 焚烧秸秆的现象十分普遍. 当地百姓形容过去秋冬季节浑源的田间地 头 经常像打仗 ―― ― 火光四起, 浓烟滚滚, 遮天 蔽日. 有时候一把火能点燃周围连片的上千亩 地, 烧上四五天, 一些地里的玉米甚至没来得及 收, 就被烧了, 留下满地烤焦的玉米棒子. 浑源县环保局局长任常青说, 秸秆焚烧 产生的烟雾既破坏了大气环境, 也影响了浑 源旅游城市的形象, 县里过去一直大力禁止, 甚至到了 见烟就罚, 见火就扑 的程度, 但焚 烧问题却依然屡禁不止, 一些农民为了躲避 监管, 甚至半夜爬起来到地里放火. 为了应对 燃烧引起的火情 , 县里的消防车也常常昼夜 待命. 事实上, 焚烧秸秆也是过去农民的无奈 之举, 由于缺少科学处理秸秆的方法和渠道, 多年来百姓只能靠 一把火 解决问题, 虽然 简单粗暴, 但也再无别的法. 近年来, 浑源县政府逐渐认识到治理秸 秆焚烧问题 堵不如疏 , 经过招商引资, 他们 成功引进了一家秸秆循环再利用企业, 同时 县里投资

1200 万元, 为有关村镇购置

71 套 大型秸秆打捆机, 给农民地里的秸秆找到了 出路. 记者走近浑源县德诚通达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 一路上看到运送秸秆的农用车络绎不 绝, 企业院内堆满了成捆的秸秆草垛, 工人将 秸秆原料放入五六米高的机器中 , 经过压缩 加工, 生产出颗粒状的生物质燃料. 公司总经理孟素珍说, 这样的生产线所 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新型环保能源, 其充分燃 烧的发热量是

3600 大卡, 同面积供暖相比普 通锅炉节省费用约 40% 以上. 同时在此基础 上拓展的碳基复合肥生产线也在建设当中. 该公司以每吨

260 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 回收秸秆, 每年消化加工

5 万吨, 可实现销售 收入

2 亿元, 同时带动农户增收

1300 万元. 现在在浑源, 农田秸秆成了香饽饽. 东 坊城乡郭家庄村农民创业者薄飞说.

2016 年 在外做生意的薄飞回乡创办了一家农业开发 公司, 趁着县里推广秸秆综合再利用的东风, 他花

30 万元购买了

3 台大型秸秆打捆机, 每 年为村民免费收秸秆, 再转卖给企业. 一台机器一天能收

800 捆秸秆, 一捆卖

4 元钱. 薄飞说, 靠着收秸秆, 他去年冬天几 个月就收入了十几万元, 原来 愁坏了百姓 、 难坏了政府 、 污染了天空 的玉米秸秆 , 如今 摇身一变成了创业致富的好资源. 尝到甜头的薄飞继续在秸秆再利用上下 功夫, 他不仅自己承包了

100 亩地种玉米, 还 以玉米秸秆为饲料养了

1200 头肉羊, 发展出 了种、 收、 养一体的循环产业链, 公司规模迅 速扩大. 如今在浑源, 像薄飞一样依靠秸秆增收 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 百姓对秸秆的观念也 从 不得不烧 变成了 与其放火, 不如打包 . 任常青告诉记者, 推广秸秆综合再利用后, 全县焚烧秸秆现象明显减少, 冬季农村空气质 量显著改善, 过去冬天 过马路看不见红绿灯、 麻雀变成了黑精灵 的县城如今摇身一变, 成了 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 的绿色生态家园. 从 不得不烧 到 与其放火, 不如打包 山西浑源秸秆综合再利用见闻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周楠 、 段羡菊)在外漂 泊了

20 年的张后芳, 今年终于决定留在家里. 站在高高的茶山上, 俯瞰这个湘西的小山村, 感 到陌生又熟悉. 漫山遍野不再荒芜, 村里村外不再冷清. 从 山上走下来, 绿油油的茶园生机勃勃, 新盖的砖 房宽敞明亮, 家家户户透着烟火气. 热情的邻居 招呼进去喝杯小酒, 聊聊家常, 说说今年的茶叶 收成. 张后芳很知足, 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这种 感觉, 踏实又幸福! 变化, 是从一片茶叶开始的. 张后芳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 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 过去很多年, 村民在 贫瘠缺水的山地种植水稻, 收成不佳, 到青黄不 接的季节, 还要买米吃. 在山上种点橘子, 汗流 浃背挑到集市上, 也卖不了几个钱. 为了生计, 村里青壮年劳动力能出去务工的都出去了, 留 下老人和孩子, 了无生气.

2012 年开始, 这个州推进 一人一亩茶园 脱贫计划: 农户开发一亩 黄金茶 , 政府无偿提 供茶苗

2500 株, 每亩给开沟、 深翻、 稻田开 发、 肥料等奖励补助

1600 元. 加上致富能人 带动, 全村

3 年发展了

6000 亩 黄金茶 , 成 立专业合作社, 打开了市场销路. 每年采春茶时, 来购买茶叶的客商络绎 不绝, 村口堵得水泄不通. 村民的腰包越来越 鼓, 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

1000 元增长到了

8300 元. 一大批

70 后、

80 后甚至

90 后返回 家乡, 留在村里种茶销茶, 共享产业发展的丰 硕成果. 在外务工多年的张后芳去年回到家, 试 探着种了

15 亩茶叶, 做好了来年再外出的两 手准备. 今年采完春茶, 他一算账, 赚了

5 万元, 抵得上过去一年的打工收入. 不出去了, 家里能赚到钱, 谁不想留下来啊! 对于湖南这个有着 芙蓉国 美称 、 山区 面积众多的农业大省来说 , 广大农村地区多 年来缺少富民产业, 挣不到钱, 留不住人. 由此, 近年湖南省做出了 一县一特 产 业发展决策, 并确定了粮食、 畜禽、 蔬菜、 茶叶、 水果、 水产、 油茶、 油菜、 中药材、 竹木等十 大特色优势产业, 从政策、 资金、 项目等全方 位予以支持, 要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造血 壮骨 . 光是为了引导鼓励龙头企业、 农民合 作社等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农户脱贫, 湖 南省财政就投入扶贫资金

15 亿元.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告诉记 者, 产业扶贫是脱贫减贫的治本之策,产 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全力抓好产 业扶贫. 近年来,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促 进乡村振兴,在湖南越来越多地方显现出成 效. 潭田村是新田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之 一. 村干部乐茂介绍说, 之所以能成为示范 点, 跟村里有富硒大豆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园 关系紧密. 深秋时节,走进园区,只见不少农户正 在田间忙碌.

44 岁的贫困户乐志平忙得不 亦乐乎,他家里

4 口人就有

3 人患残疾,以 前经常要靠社会救助.自从当地政府创建了 这个大豆示范园,采取 公司+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发展富硒大豆产业后,村民以地 入股,又在园区务工.乐志平去年保底分红 加务工工资收入达

3 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 户的帽子. 没有稳固的富民产业, 村民就没有稳定 收入, 只能外出务工, 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 乐茂介绍说, 以前半个村的人都背井离乡外 出打工, 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问题一大 堆, 村里几乎没有公共活动, 毫无生机. 现在 家门口有了产业,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村里, 新的村规民约建立起来了, 各类乡风文明活 动也多起来了. 前不久, 村里还自发组织了重 阳节敬老文艺演出, 老少齐聚一堂, 村庄焕发 了久违的活力. 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告诉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