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10-14
吉林省工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目录

第一章 认清发展形势,把握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一、 十二五 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6

第二节 发展形势

9

一、全球工业发展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

10

二、工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11

三、我省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

13

第二章 厘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5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6

第三章 强化供给侧发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19

第一节 加快振兴支柱产业

19

一、汽车产业

19

二、石油和化工产业

21

三、农产品加工业

25

第二节 加速培育新支柱产业

28

一、装备制造产业

28

二、医药产业

33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36

一、新能源汽车领域

36

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37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37

四、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

39

五、新材料领域

40

六、应急产业领域

42

第四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3

一、冶金产业

44

二、建材产业

45

三、轻工产业

47

四、纺织产业

50

第四章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52

第一节 完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52

第二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54

第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5

第四节 攻克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

55

第五节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56

第六节 推动创新环境优化

57

第五章 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58

第一节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58

第二节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60

第三节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63

第四节 实施服务制造工程

66

第五节 实施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工程

71

第六章 加强企业培育,激发企业活力

72

第一节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72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73

第三节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74

第四节 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74

第七章 促进集群集聚发展,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75

第一节 完善工业总体布局

75

一、核心带动

75

二、两翼拓展

76

三、轴带发展

77

四、对接周边

77

第二节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78

一、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79

二、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

80

三、加快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82

第八章 强化品牌引领,打造吉林制造新标识

85

第一节 推动实施品牌战略

86

第二节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87

第三节 打牢品牌发展基础

88

第九章 强化组织实施,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89

第一节 保障措施

89

一、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89

二、健全项目管理体系

91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92

四、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93

五、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94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96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7

第二节 规划落实

99

一、明确规划实施主体

99

二、强化规划约束力

99

三、加强动态评估和调整

99 吉林省工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 十三五 时期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为准确把握新工业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对编制 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依据《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编制《吉林省工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

第一章 认清发展形势,把握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 十二五 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 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吉林省工业经济也出现增速放缓、部分产能过剩、效益下降、工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为此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积极应对,认真贯彻中央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发挥 五个优势 、推进 五项举措 ,加快 五大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保持了我省工业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总量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定增长.工业总产值自2013年起突破2万亿,并连续三年稳居2万亿元以上,2015年达到2.3万亿元,是2010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1.8%;

201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54.6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工业资产合计不断增加,2015年工业资产合计为1739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工业投资持续增长,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15.8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8.8%. 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45亿元,是2010年的1.77倍;

2015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71.5亿元,是2010年的1.47倍.企业亏损面进一步降低,2015年企业亏损面为8.2%,比2010年降低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水平较为稳定.2010-2015年间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3.9%、53.38%、54.8%、53.9%、53.8%,处于最佳区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2015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32.4%,比2010年下降了8.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轻重工业比例由2010年的27.9:72.1调整为2015年的32.3:67.7,轻工业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对传统支柱产业依赖下降,优势及新兴产业的增量贡献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和医药这两大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5年,两个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156.7亿元,占全省比重19.1%,比201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7.03%提高到2015年9.5%,提高2.47个百分点.此外,新兴产业在我省工业经济的新引擎作用正在显现,一批代表新动能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 吉林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下线,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研制成功,远距离、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实现产业化.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已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2户,其中,国家级中心14户;

建设吉林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54个,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户;

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吉林省与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8个,建成8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这些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

D)内部支出、企业拥有科技人员、企业专利申请数在五年间都增长1倍以上,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成果产出主体.一批关键技术在企业获得应用.智能高速动车组制造关键技术、艾滋病疫苗生产工艺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双轴并联混合动力技术、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蛋白长效化技术、植物多元醇及燃料乙醇改良湿法生产工艺技术等实现世界首创,有机电致发光、热冲压成型、T400级碳纤维生产等技术实现产业化,聚乳酸生产技术向万吨级产业化方向迈进.一批重大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高速动车组、系列碳纤维产品、聚酰亚胺、聚醚醚酮、重组人胰岛素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全省累计开发填补省内空白以上新产品5480种,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24%以上. 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内的工业企业已达到338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83户,占全省的36.8%.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五年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累计分别下降36%和37.8%,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五年间有44户企业获得吉林省质量奖、认定吉林省名牌69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1个、驰名商标93件、著名商标876件、地理标志商标22件. 两化 融合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 以来,全省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有所提高.2015年吉林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5.8,位居全国第22位.培育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2户.围绕长吉图城市群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创建7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验区均基本搭建完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辽源东北袜业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并上线营运.20家企业成为国家贯标试点企业,其中中化长山和吉林敖东两家企业已通过国家贯标评定,省电子检验院通过国家工信部认定为贯标服务机构.自主开发了 吉林省两化融合数据采集评估系统 ,建立了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自评估诊断工作机制.全省建成一批数据中心涉及汽车、化工、纺织、医药等行业重大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区域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34亿元,是2010年的2.3倍;

实现增加值7336亿元,是2010年的1.7倍;

上缴税金741亿元,是2010年的1.8倍;

从业人员723万人,是2010年的1.4倍;

私营企业户数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23万户和136万户,分别是2010年的2倍和1.8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顺利,实施 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 培训工程;

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115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5.5万户.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均得到加强.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矿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7个资源枯竭城市坚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实现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治理采煤沉陷区41万亩,关闭煤矿335个,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逐步得到解决.五年间,7个资源枯竭城市实现GDP年均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5.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2%和9.4%. 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列入全国首批试点,区内共有晨鸣纸业等67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完成棚户区约6万户,共腾退土地面积700多万平方米.长春轨道客车、冀东水泥、一汽四平专用车等一批重点企业搬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完成整改搬迁方案.长春市铁北、四平市铁东、辽源市仙人河、通化市江东、白城市洮南等5个老工业区,通化市二道江煤矿区、临江市大湖煤矿区、磐石市红旗岭镍矿区、辉南县杉松岗煤矿区、珲春市英安煤矿区和白河林业局等6个独立工矿区列入国家支持范围.2014年至今,共有101个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项目获得20.7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支持.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 时期,吉林省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长期制约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破解,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并制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靠大国企.2015年,全省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有12户,其中半数为国企,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21.4%, 一柱擎天 的问题尤为突出.二是依赖资源.2015年,煤炭、黑色金属采选和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和加工等6大资源型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接近20%.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天然林禁伐、原油、钢铁、水泥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得我省资源型产业增长乏力.三是初加工.工业产品中 原 字号、 初 字号产品居多,产品加工停留在初加工阶段,不论是石化产业的化工原料加工,玉米等农产品加工,还是人参、林蛙、矿泉水等特产资源的加工,都存在产品加工深度低,低端产品多的问题.四是低配套.汽车产业中国际通行的零部件与整车产值比率为1.7:1,而2015年,我省只有0.44:1,汽车零部件省内配套率仅为45%;

石化产业精细化学品率只有3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

轨道客车配套率尚不足20%. 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工业增长动力不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省工业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动能减弱与新兴产业动能不足的问题.从传统产业看,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吉林省传统的支柱产业,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发展疲软态势.汽车产业,进入微增长时代,2015年一汽集团市场占有率为11.6%,比2010年下降2.6个百分点,行业位置由第2位下滑至第3位.石化产业,受资源和区位限制,炼油和乙烯能力仅占全国的1.4%和4.1%,炼油、乙烯扩大规模及向下游深加工方向发展的空间受限.农产品加工业,玉米主产区价格与销售区形成倒挂,正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淀粉、发酵酒精、包装饮用水等重点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产业层级低.从新兴产业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刚刚起步,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能力不足, 吉林一号 卫星正处于前期组网建设阶段,无人机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智能制造装备的整体规模还不足百亿元,互联网经济总量不大,同时,我省的新兴产业也存在着 高端产业低端化 的倾向. 体制机制不活,制度环境亟待改善.从政府到企业,都暴露出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的弊端.一是营商软环境亟待改善.部门职责存在着职能不清、分散或交叉问题,导致办事效率不高.二是地方国企活力不足.到2015年末,我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排序靠后,地方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多数企业近几年连续出现较大亏损.三是民营经济不发达.民营经济总量小,虽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1.4%,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创业比例低,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87户,只占全国水平的62.6%;

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我省土地、资源、资本、科技、信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