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2019-07-16
古代诗词寓意顺口溜 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