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CcyL 2019-09-19
山西省 十三五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1总则

1 1.

1 规划背景与任务由来

1 1.2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2 1.3 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3 1.4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3 1.5 环境保护目标

6 2 区域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

7 2.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7 2.2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8 2.3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9 3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方案分析

14 3.1 规划概述

14 3.2 规划不确定性分析

22 3.3 规划相符性与协调性分析

24 4 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污染物排放特征

25 4.1 煤炭工业 十二五 发展现状与 十三五 实施进展

25 4.2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特征

28 5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

30 5.1 煤炭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特征

30 5.2 煤炭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

31 5.3 资源与环境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7 5.4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识别

40 5.5 评价指标体系

40 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3 6.1 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情景

43 6.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43 6.3 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45 6.4 固体废弃物影响预测分析

45 6.5 声环境影响分析

48 6.6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50 7 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6 7.1 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6 7.2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6 7.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57 7.4 地表沉陷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58 7.5 环境风险防范

60 8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61 8.1 规划综合论证

61 8.2 优化调整建议

63 9 规划与 三线一单 的协调性分析

65 9.1 生态保护红线分析

66 9.2 资源利用上线分析

67 9.3 环境质量底线

70 9.4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72 10评价结论与建议

73 10.1 评价结论

73 10.2 优化调整建议

73 总则 规划背景与任务由来 十三五 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山西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煤炭是山西省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山西是煤炭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山西省煤炭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省内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山西省能源局按照国家关于 十三五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总结 十二五 煤炭工业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全省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 十三五 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布局、推进措施以及政策建议,编制发布了《山西省 十三五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的相关要求,《山西省 十三五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编制单位在认真研读《山西省 十三五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访山西省内相关职能部门,查阅、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进行了数据调研,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标准,对规划与上级和同级的相关政策、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对规划实施涉及的资源、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设定情景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编制完成《山西省 十三五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评价目的 调查分析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现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现状和规划方案的具体特点,识别规划布局的环境条件和规划实现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改变;

分析规划目标设置的环境合理性、规模合理性,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

提出污染物控制以及规划实施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从战略层次上对规划方案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山西省 十三五 时期煤炭工业发展、中期评估、环境管理和下阶段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评价原则 从全省大局出发,全面分析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与规划方案的完善及评价实施的中期评估全过程互动;

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

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

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

提倡公众参与,充分考虑行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利益和环保主张. 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评价范围 根据规划方案、规划区的地域范围,考虑各环境要素的特征及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山西省域,涉及11个省辖市. 评价时段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规划评价确定基准年为2015年,评价时段为2016~2020年,与规划时间范围一致.由于规划发布时间为2017年5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时间在此之后,本次评价对规划期工作进展进行了回顾,确定回顾现状年为2017年. 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基准年2015年,现状年2017年,目标年2020年.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评价内容 1.规划方案分析.是本次评价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因此评价中要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简洁、准确的描述,对相关规划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本规划与其他相关发展规划、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符合性、协调性,通过这种分析,对规划存在的不适宜处提出修改意见;

2.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山西省内资源、生态和环境背景,评估煤炭发展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根据规划区的环境特点和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分析环境合理性.分析山西省煤炭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与国家《煤炭工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一致性、与山西省环境功能区划、区域性、行业性专项规划的协调性等. 4.分析煤炭产业发展规划规模和布局的环境适宜性,及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析评估煤炭工业发展对生态影响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通过对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与环境要素、需特殊保护目标的相关性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环境风险分析等,得出规划主要环境影响结论. 5.提出规划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通过规划合理性分析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布局等提出合理的建议;

对资源综合利用及减缓矿区开发对各类环境要素的影响提出建议和限制要求. 评价重点 1.与上层级、同层级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分析规划与不同层次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保政策和规划等在功能定位、开发原则和环境准入等方面的符合性.分析规划方案与其他相关规划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要求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论证规划方案与区域发展目标、定位的协调性. 2.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煤炭工业发展环境影响回顾 根据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山西省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分析说明近年来大气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等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通过分析区域内煤炭工业发展实施引发的生态环境演变趋势,识别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3.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根据山西省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的时空限制和要求,综合分析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核算大气环境、水资源和水环境、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 4.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 重点对山西省 十三五 时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排放情况进行摸底和估计,结合山西省 煤改电 、 煤改气 、 矿井水排放 、固废综合利用等措施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对省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的影响,分析明确规划实施是否会加剧现有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内. 5.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以资源环境可承载为首要前提,从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布局、环境合理性及产业结构等方面论证规划的合理性.对与相关环保政策要求存在冲突的方面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6.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立足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出相关污染防控对策和生态保护措施.细化水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明确煤炭工业主要固体废物煤矸石综合利用、合理处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跟踪评价方案. 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4),结合山西省环境保护要求及煤炭工业发展特点,确定本次规划环评的环境保护目标为煤炭工业发展涉及区域内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需要保护的对象,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泉域保护区、重要水体、湿地、珍稀濒危(或地方特有)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为首要任务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区域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山西省地处太行山与黄河中游峡谷之间,位置在我国三大阶梯状地形上第二阶梯中部的前缘地带,巍然屹立于华北大平原的西侧.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体是一个有黄土覆盖、起伏较大的山地型高原.按地形特点,可将山西省分为东部山地区、西部高原区和中部盆地区三大部分.总的地势是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断陷盆地,平原分布其间. 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拥有众多河流,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km2,,

占全省而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km2,占全省面积的37.8%.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盛行东南风,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

7、

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

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而干旱,蒸发量较大;

秋季短暂,气候温和晴朗. 由于山西省纬度、海陆位置和成土环境条件,使得本省土壤类型呈现明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按其成因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带性土壤类型、山地土壤类型和隐域性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 山西植被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在前述地貌、气候、土壤和人为活动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个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的分布又是沿着水平(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成有规律的分布、变化. 山西省地处秦岭和阴山之间,是华北地台(陆台或断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南北两侧呈北东向,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 S 型.省境构造格架主要受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而新有:太古界(中太古界、上太古界)、下元古界;

上元古界―震旦亚界;

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新生界(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缺少志留系、泥盆系.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据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6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6万人,人口出生率9.98‰;

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