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2019-07-07
辩答日光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智圆法师 译讲 目录 辩答日光论选要

1

第一篇 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

1

第二篇 自证抉要

12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

23

第一篇 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

23

第二篇 自证抉要

119 辩答日光论选要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智圆法师 译

第一篇 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 答复上说不受违害之理:虽然就有、无二现之心区分其行境差别后阐述,无有过失,但按前代未改论文的方式而讲解,与其他讲法关要相同,各自所许宗义无有过失而能成立,故见无正理可破.

关要如何相同?即:名言中安立现证胜义之心,各宗都有此,勿需多言;

此心无二现之特相,各宗也承许故.现证胜义之心,若衡量其自相,则无境相显现及观待境之心相而绝离戏论,对于此心难以名言如实思维,是说此故.不然,若在泯灭二现的心自前,仍许有境及心相,又岂能成立无二现?若实有二,而仅在其前未现,则不成如实证得实相之心,实相、现相不同之故.是以当知,诸法从本以来于离言真如自性中无二而住,然由迷乱力未如是证得,以修习正道力净除后,时乃现见. 是故,诸经论中,按名言说到胜义是所知、为境等一类文句,又相合定中无分别智的现证,说无有一切知、所知、境、有境等戏论网、离绝言说、唯以自内证智所证的甚深义,若不能如各自密意而安立,于圣教仅持一方,则如同《庄严经论》所说 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谤说及轻说,缘此大过生 .其过即是:或以胜义非境之故,许彼非所证及无抉择;

或于不可思议之义,以寻思心遍思维后,以如此方式而诠说离绝戏论的真如义,由此佛所说一切关要都将失坏.以此,虽表面上如何善说,但已失坏大乘关要,如在已断命根的尸身上做装饰般,于圣教不成实益.对此,雪域前、后代诸智者的密意应持一致. 此中胜义分为二种:一假;

二真.前者一概是心之行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之一分――分别意识之境.虽不是真实胜义,然成为趣证胜义之门,以此诸论立名为同分胜义或假胜义.如是二谛分中的一分――实空与缘起现相二者,唯是所计分为别别,如同所作与无常在物体自体上无别般,空、现当体无别之自性、不住任何边、无改本性之实相,则称为二谛无别或双融.如《五次第论》所说: 显现与空性,了达各分已,若时融为一,于此说双融. 于二谛无别、离绝言说、各别内证的真如中,二谛将成一性. 如是由二谛各分,虽为别别,然若成 一 之自性,名言中则称为胜义性,如说 亲见胜义性诸圣者 等.对此以诸多异名宣说,凡是真胜义、究竟实相、胜义谛、空性、真如、实际等都是表诠此.而有法各自上唯遮实有的这一分,虽列入于胜义中,然非究竟胜义,因其是无遮分、唯遮遣、唯分别影像、唯少许法故,不堪成为不住一切边之法性、超出遮立戏论者、无分别之行境、一切诸法之真如性. 因此,对于 是否是心的行境 作观察等时,是说真胜义,对于假胜义说则无意义.即假胜义本是初业者渐趣空性时,仅在分别前安立,此外在如圣者远离分别、定中智慧双泯心境的心前,岂有彼驰骋的机会?如同转轮王座上乞丐无权安住. 其义如何?即在圣者学道定中无有显现、隐没心境而现前空性之时,其前既不显现有法瓶等,也无取著所遮的谛实相,则彼无实分如何成为境呢?所谓无实相状之境,是观待遮遣所遮之实有后,方现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而显现,因为:若不观待有法和所遮而现境,则是自性成立胜义,便成他空、应被遮除.此外若说由观察胜义之比量或现证胜义智慧,也得到 境的体性是此 而见,如是极力承许,那如何遮破他空呢?因其自意实际也是在按他空而安立,只是不自知而已.是故由圣智无有分别,见胜义自相是于无一切边的二谛无别离言实相,以无二方式而见.如是胜义也仅是立一 是心之境 的名言罢了,此处不必观察它,无疑之故.何以故?此处是为现证胜义而抉择胜义时故, 名言中亦非境者 谁也不能了知故,不能抉择彼故.虽说到了胜义非心境,然不会理解成遮止 名言中假立彼为境 . 此时又想:那是怎样呢?回答:在抉择胜义而以理建立实空时,对于宗义――空性取所缘行境后,难证离绝戏论的胜义,故作此说.就如同说虚空无所见时,对世间中的目视虚空,不需说连此点亦无,也不需说有,不说也明知故.因此,世间中虽说 注视虚空 ,然以虚空全无色故,是说无所见义.如是胜义,无有所缘境,故说胜义非心所取之境.经中以 有情自言见虚空 、 见胜义即无见 等而诠表.《宣说菩提分经》云: 文殊师利!谁于诸法平等、无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