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2019-07-05
秘密启用前 江西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复习中期诊断考试 历史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其中礼、乐是六艺教育的核心.这反映了六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2. 族田义庄 创始于北宋范仲淹.史载,宋仁宗皇v二年,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 义庄 ,其地被称为 族田 .下列对 族田 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 B.族田的存在加剧土地兼并 C.族田体现了自给自足特点 D.族田对家族贫困民众进行救助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

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 .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A.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唐代一切政府法律颁行.须用皇帝名义颁布的,事先由政事堂议决,上交皇帝书敕,再由政事堂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发下,没有加盖印章的法律皆属无效.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皇权不断加强 C.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中央集权强化 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中国的某一制度称为 消极的民主化 ,认为这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 学养.……它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这一 制度应是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宗法制度 D.科举制度 6.两宋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 弱宋 .但是,军事上的弱宋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气节的时代.史料记载:崖山之役, 后宫诸臣,从死者众……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 .宋时形成 崇尚气节 的风尚,表明当时 A.完善科举重文轻武 B.积贫积弱立志振兴 C.结束分裂强干弱枝 D.程朱理学影响至深 7.从西汉中期耦犁到唐代的曲辕犁,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不是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而是逐步变得趋于轻便灵巧.这说明中国古代农具 A.技术进步比较缓慢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8.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东汉至唐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以下选项正确的一组是 ①汉代的 州 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②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③唐代的 道 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④唐代 道 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战争不能避免的根本原因是 A.欧美崛起,需要广阔商品市场 B.闭关锁国,中国危机四伏 C.禁烟运动,影响英国在华利益 D.专制统治,中国落后于西方 10. (鸦片战争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鼾不安的现象. 近代航运事业兴起后, 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 .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困苦不堪 B.社会转型发展伴随着部分群体的痛苦 C.近代航运业夺利于民,洋务运动有局限 D.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不利于近代化 1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评价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康广仁也曾批评其兄康有为: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材料认为维新变法失败是由于 A.社会基础薄弱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顽固派抵制 D.维新派自身局限 12. 1878年,清朝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一书中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此书呈总理衙门后,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有人参劾指责他是汉奸,郭嵩焘任期未满, 被迫因病销差.郭的遭遇主要说明 A.中国社会变革阻力巨大 B. 中体西用 不符合实际 C.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D.政治变革成为时代潮流 13.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 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右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B.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锐减 D.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14.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 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 会民众心理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以上材料说明 A.袁世凯依法担任大皇帝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15.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中说: (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林纾也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指出: 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在此他们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 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B.理性变革,尊重传统 C.囿于传统,因循守旧 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 16.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确立了 持久消耗战略 ,提出 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 .毛泽东也发表了《论持久战》,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由此可见,国民党中央与中共提出的 持久战 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C.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D.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17.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体现了中共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 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18.古代欧洲思想家认为 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 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 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蜗牛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追求自由平等,反抗神学压制 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提倡个人奋斗,反对专制统治 D.主张三权分立,反对权力集中 19.有学者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 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 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 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