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被控制998 2019-07-04
女科学家的成长故事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历届获奖者介绍 2013年奖获者 杜世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杜世萱博士将理论计算与分析和实验结果紧密结合,在低维功能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和界面物理特性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她的研究成果是 中科院2006年十大重大创新成果 之一,她是其中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在纳米尺度上,许多材料都会在声、光、电、磁、热性能等方面呈现出与其在宏观时所不同的新奇特性,诸如高导电率、强磁性、高延展性等.如今,我们已经穿上了涂有纳米涂层的服装,用上了纳米电池,而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正在被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计算机等诸多高科技领域. 然而,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不计其数,到底纳米尺度下什么材料才拥有人们想要的特性呢?之前,科学家往往通过实验来获取答案,但随着社会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有如大海捞针的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不能揭示材料性能本质等缺陷开始显现.为此,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材料学诞生了,它利用数学物理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找到实现某种特殊功能或性质所必需具备的材料结构. 研究计算材料学的科学家们被形象地比喻成 预言家 ――杜世萱就是其中的预言高手之一.为了更高效、更准确地预测出纳米世界中各种材料的功能与用途,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了低维功能纳米结构的组装机制、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联及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最引以为豪的成果是,通过计算,她的团队预测出了一种分子可以在金的表面形成分子马达,并勾画出这种分子马达运行的原理.经实验验证,这一 预言 准确无误.相关成果被国际著名纳米科学期刊《Small》以封面文章形式进行了报道. 此外,杜世萱还提出了一种不使用模板即能实现不同功能分子在同一种材料上的同时组装,打破了之前一次只能组装一种功能分子的局面.谈及下一步的研究,杜世萱称, 目前的研究内容还只是纳米世界中的冰山一角,未来将继续开展分子马达的设计和构造以及组装等研究,探索纳米科技的奥秘,让纳米技术更好地为人所用. 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了乐趣和艰辛,并不断为之求索的过程. 早上6点就要送孩子上学的杜世萱坦言道,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本来就少,要想做出成绩实现目标,就要付出更多、做到最好. 我这么做,除了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要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 给青年人的寄语: 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之后,凭借踏实、勤奋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 徐静娟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徐静娟教授,将纳米粒子引入离子敏场效应管,构建了生物传感器,在开展生物分子识别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发展生命分析化学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女科学家. 生命科学就像是大自然施的魔法,高深莫测.而如今,借助灵敏、精确的先进分析测试手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体内的种种奥妙本质上都是源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应的作用机理也正一点点被厘清. 随着学科交叉浪潮的兴起,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走上了以分析化学方法探索生命物质奥秘的创新之路.自1994年在南京大学攻读分析化学硕士学位起就致力于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徐静娟教授,当仁不让成为了该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徐静娟始终难忘一段特别的研究经历.10年前,微流控芯片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微通道中分离高压电场与电化学测定系统的耦合干扰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徐静娟带领学生创新实验手段,大胆抛弃了国际研究者尽量减弱耦合干扰的传统方法,将原本的 负效应 转化成一种全新的芯片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 正是带着这股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徐静娟和她的团队还首次将纳米粒子引入离子敏场效应管的栅极,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支性能优良的纳米酶基场效应传感器.并率先将能量转移机制引入电致化学发光(ECL)和光电生物分析领域,提出了4种ECL共振能量转移传感模式,为实现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高选择性、高灵敏性检测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随着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拓宽,徐静娟也开始注重将方法学的研究成果与实际体系相结合.如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的神经束类别电化学鉴别方法,克服了传统染色法耗时长、效率低的缺陷,能为接受断肢再植手术的患者抢得宝贵的时间;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