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2019-07-02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任花芬 紧张的网络培训就要接近尾声了,回顾这一段的学习,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从教育理念,自己都获益匪浅,这个假期累并快乐着.

活到老,学到老,估计以后这样的培训会时时有,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境界就要比普通人更高,尽管我们的待遇不高,尽管我们的劳动强度很大、压力很大,我们仍然在竭尽全力做好每一步,这就足够了. 将学习的收获学以致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就以 函数的概念 教学为例,谈谈学习前后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反思.

一、教学片断的对比与反思

(一)情景引入 1.方案一 [问题1]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初中是怎样定义函数的? [问题2] 是不是函数? 经过一番争论后,教师指出:初中 函数的定义 尚不够完善,随着生产、生活实践,人们的认识在提高,对函数概念逐步完善.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集合对应语言表示函数概念. 2.方案二 初中已学过函数的概念,你能举几个函数的例子吗? 3.反思 新课的引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本节新知识的形成做铺垫,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生活现实,为新知识找到合理的生长点,而不是机械的复习引入. 函数的概念 对学生并不陌生,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对函数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自己举例,从感性上重拾旧概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从其所举的例子中了解其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确实积极参与进来,热情很高.

(二)三个例子 1.方案一 采用教材上的三个实例 炮弹发射后距离地面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h=130t-5t2(0≤t≤26);

地球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随年分变化的情况(给出图象) ;

1991~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变化情况(表格). 2.方案二 适当做些变化 炮弹发射后距离地面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h=130t-5t2(0≤t≤26);

石家庄市2009年8月31日24小时气温变化图(给出图象) ;

郭晶晶2009年8月之前所获得世界冠军的情况(表格). 3.反思 概念教学必须从实例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本质,教材设计三个实例的目的,一是体会函数模型应用之广,二是体会函数的几种不同表示方法.不足之处是后两个实例的背景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解释,这样易冲淡主题.修改后的两个实例,既不违反教材的意图,又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体会到函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问题设置 1.方案一 教师给出实例1(发射炮弹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1]:当t等于1秒、5秒、20秒时,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分别为多少米? [问题2]t取值范围是什么?h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问题3]高度h与时间t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吗? 其余两个实例的处理方法类似.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5]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2.方案二 对实例1设置两个问题:你能得出炮弹飞行1秒、5秒、20秒时距地面多高吗?高度h与时间t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吗? 对实例2设置两个问题:你能从图中看出上午9时的气温吗?何时气温最高?那一时间气温大约为30度?气温是时间的函数吗? 对实例3,直接给出问题:郭晶晶所获得的世界冠军数量是年份的函数吗? 然后教师继续提出探究问题:在你举例子或判断某些实例是否为函数时的依据是什么?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 集合-对应 的语言刻画函数吗? 3.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在初中函数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模型,并学会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概念.方案一的设计重心放在如何引领学生探究得出用集合对应的观点定义函数的概念,只注重表面形式,给学生的感觉是你一直在找每个例子中的 两个数集而冲淡了对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理解.在学生看来,初中已学过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仅仅为了给函数定义换个新说法,完全没必要.所以他们反应淡漠,很难真正参与进来.方案二的问题设置始终围绕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函数概念的 集合对应说 .我们的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这永远是备课时首要考虑清楚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