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2019-07-01
1.

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不同阶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结论.理解地球的形状是近似球状的. 2.学生能够运用概括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并提炼出资料中的结论性观点.学生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各阶段研究方法的不同.学生能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球的形状是近似球状的. 3.意识到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认同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 【教学重点】 通过概括法的运用,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法,理解地球的形状是近似球状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资料、地球仪、帆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视频《神州5号》,指导学习方法 1.播放视频.师:同学们!上课开始啊!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从这段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交流、总结学习方法:好,同学们,谁能说~说~啊,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2003年10月15日,杨立伟乘坐神州五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火箭.) 3.师:请同学们想想?2003年10月15日这属于什么信息?(时间)杨立伟属于什么信息?(人物)神州五号飞向太空这属于什么信息?(事件) 4.总结:好了,同学们,刚才啊,我们从视频中获得了一些信息.有~时间,有~人物,还有~事件.那么,我们得到信息之后,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这啊,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叫资料"分析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资料"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形状.(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运用方法,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 1.提出要求,分发资料:好了,同学们,老师啊,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呢,都具体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我们啊,就用刚才这种"资料分析法",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分析、整理出来,写在这个空表中.这个资料,我们每组一套,一套有5份,我们每个人整理一份.但是呢,每个人整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一会你们会有个任务,至于任务是什么我先不说,咱们先来学习这些资料,就用"资料分析法". 2.小组活动. 3.布置任务. 4.师:好,同学们,都整理好了吗?好,那老师要说任务了.你们每个小组啊,先把每个人整理好的小纸条放在一起,就放在桌面上.然后小组同学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按照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这些资料排一排顺序?排好后在小纸条的前面标好序号,小组排出一个顺序就可以. 5.小组排序 6.交流汇报,梳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7.师:同学们,都排好序了?好,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排序方式向大家展示一下.好,这个小组来.(小组展示) 8.师:其它小组对照着你们的排序,看一看,你们组和他们排的一不一样? 9.师:你们组说说为什么这么排啊?(时间/地球的形状) 10.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不同的时间来了解一下,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怎样的?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整理的小纸条拿回来.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哪些同学整理的是古代的资料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怎样的?(课件出示: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50年前后――球体,1519-1522――球体,17世纪末――椭球体,1959――"梨形地球")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