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2019-12-26
第一部分 吟诵学理

3 古诗之吟唱 /宋红

4 古代诗歌语音表述形式考 /朱立侠

17 漫谈吟咏的节奏 /华锋

35 吟诵的规则初探 /徐健顺

41 诗词吟诵八法 /钱明锵

60 吟 、 诵 与 吟诵 解读 /秦德祥

70 吟 之我见 /刘德隆

79 莫把吟坛变 看坛 ――略谈诗词的吟诵 /钱明锵

83 春风雅言/于晓鹏

88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吕君忾

93 中华吟诵周 学术论坛发言稿 /吕君忾

100 谈唐诗之吟诵以台湾诗社之吟调为例 /王伟勇撰

104 湘语吟诵音长关系的个案分析 ――以史鹏先生的吟诵为研究对象 /刘玲

117 漳州方音诗词吟诵初探(正) /施榆生 古典诗词吟诵艺术 /王更生 吟诵艺术简论 /陈炳铮 吟诵论 /陈炳铮 漫谈吟诵 /史鹏 茹经先生读文法管窥 /陈以鸿 第二部分 吟诵与音乐

127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李明

128 大巧若拙 的审美观与时调唱 /朴锡135 诗词的音乐性、吟诵的美感及其现代化 /陈炳铮 吟诗与歌曲创作 /盘石 既要抢救传承,更要继承发展,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 /劳在鸣 第三部分 吟诵与教育

148 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 /吴铮

149 在中学推广吟诵的体会 /张怡菊

153 民族文化,在诗文中传承;

民族精神,在吟诵中弘扬

161 美文美诵,提高课堂诵读有效性 /倪超

164 擦亮传统闽南文化,感受闽南传统魅力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传承闽南文化工作小结

168 吟唱传统的继承与新创以辅仁大学的实践为例 /孙永忠

173 第四部分 吟诵与传承

180 谈父亲对古典诗词吟咏研究的贡献 /华锋

181 传承吟诵技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怎样走上吟诵之路的 /陈水龙

186 经典诵读,等待吟诵 /申自强

189 吟诵传承的价值、疑难与设想 /秦德祥193 扩大诗、词、曲、文吟诵的影响力 /王更生 吟诵铭―关于发展我国吟诵事业的呼吁书 /陈炳铮 大哉夫子――纪念唐校长诞生一百三十周年 /陈以鸿 第五部分 名家论吟诵

207 陈炳铮先生论吟诵

208 陈少松先生论吟诵

210 陈以鸿先生谈吟诵

212 戴学忱先生论吟诵

214 戴逸先生论吟诵

216 华锋先生论吟诵

217 霍松林先生论吟诵

219 江洛一先生论吟诵

221 姜嘉锵先生论吟诵

223 蒋凡先生论吟诵

224 李西安先生论吟诵

226 林东海先生论吟诵

227 鲁国尧先生论吟诵

229 钱绍武先生论吟诵

231 施仁先生谈吟诵

232 施榆生先生论吟诵

234 苏民先生论吟诵

237 屠岸发言

240 魏嘉瓒先生论吟诵

242 羊淇先生论吟诵

245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

248 周长楫先生论吟诵

253 周笃文发言

254 第一部分 吟诵学理 古诗之吟唱 宋红

一、诗与乐的关系 我们说的 古诗 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

诗歌 作为今天的一个双音节固定语词,它所指向的是 诗 ,用于歌唱的诗意文字叫 歌词 .不叫 诗歌 ,也不叫 歌诗 .诗所以与歌合称,因为诗之初起是可以歌唱的,有很强的音乐性,《礼记・乐记》里有这样的文字: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里也有类似的话.汉郑玄注曰: 长言之,引其声也;

嗟叹,和续之也. 可见歌是 长言 ,是比普通话语更加强烈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尽管是否完全入乐在历史上有争论,但至少在孔子的时代是完全都可以歌唱的. 关于《诗经》是否全部入乐,历史上有不同意见. 《诗经》全为乐歌说 宋代郑樵、明代朱载帧⑶宕《际侨指杷档拇.郑樵在《六经奥论・诗经・国风辨》中说: 古者三百篇之诗皆可歌,歌则各从其国之声;

《周》、《召》、《王》、《豳》之诗,同出于周,而分为四国之声,《邶》、《{》、《卫》之诗同出于卫,而分为三国之声;

盖采诗之时得之周南者系之《周南》,得之召南者系之《召南》,得之王城与豳者,系之《王城》与《豳》,得之邶、{、卫者系之《邶》、《{》、《卫》,盖歌则各从其国之声. 朱载衷凇断缫制住分兴档酶靼: 古诗存者三百馀篇,皆可以歌,而人不能歌者,患不知音耳.苟能神解意会,以音求之,安有不可歌之理乎?臣尝取三百篇诗一一弦歌之,始信古乐未尝绝传于世. 乾隆在《诗经乐谱序》中也说: 诗三百篇,皆可歌咏者也,魏晋时尚有《文王》、《鹿鸣》四章,但未著宫调,学者茫然不知耳. 顾颉刚先生也写过一篇《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的文章. 《诗经》有入乐不入乐之分说 宋代陈D、程大昌都主张 南、雅、颂为乐诗,诸国为徒诗 ,明代焦f亦从此说,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因之也有 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 的主张.他认为变雅是诗之不入乐者.顺便说一下,林东海先生在《文学遗产》发表了一篇论文《说 南 与 风 》,他提出的新见解是: 南 就是 风 ,两者是一回事, 十五国风 开始都称 南 , 风 的称谓相对晚出,而 南 原本就是一种乐器. 今人提出的观点是:如果 南 、 风 、 雅 、 颂 都是音乐的名称,那我们就用不着讨论什么诗篇入乐、什么诗篇不入乐的问题,而应考虑《诗经》是从徒歌变成乐歌呢?还是完全为奏乐而创作的乐歌? 这个问题很难遽下结论,但《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说: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所以说在孔子的时代,《诗经》中的诗都可以歌唱.宋代朱熹《诗集传》说: 风 是 民俗歌谣之诗 , 小雅 是 燕飨之乐 , 大雅 是 会朝之乐,陈戒之辞 , 颂 是 宗庙之乐歌 .由此推想, 三百篇 中包含着庙堂音乐和民间音乐.《墨子・公孟》篇还有 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 的说法,所以清代钱澄之说 是三百篇不独可歌,亦备乎弦舞之音节矣. (严虞抖潦室伞芬)可诵、可歌、可弦、可舞,就是三百篇在春秋时代的情况. 大约秦代以后《诗经》的音乐性丢失.《诗经》的传世乐谱,都是唐、宋以后文人的拟作. 关于《诗经》乐谱的情况是这样的: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载有宋代赵彦肃所传《诗经》的乐谱《风雅十二诗谱》,据说就是唐开元时(713~741) 乡饮酒 礼所用的乐曲.其谱为律吕字谱, 即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音乐曲调中各音的音高,一字一音.此后,元代熊朋来《瑟谱》中除载有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熊朋来题为《诗旧谱》)之外,还有他自己拟作的《诗新谱》17篇.明代朱载治妒沸垂倨,在《律吕精义内篇》、《律吕精义外篇》、《乡饮诗乐谱》中也有拟《诗》乐之作.清乾隆皇帝对朱载值墓ぷ鞑宦,于五十三年(即1788年)下令再编《诗经乐谱》.刊行了一部卷帙颇为可观的 钦定 《诗经乐谱》.乾隆命人纂修的《律吕正义后编》中也有《诗乐谱》.今人认为这种出自宫廷的拟作,比之文人所拟乐谱更加脱离历史,甚无可取. 我试着用简谱翻译了《诗经乐谱》中的几首风诗,如《关雎》、《螽斯》,调式都很平缓,很接近庙堂音乐或宗教音乐. 《诗经乐谱》是用工尺谱记音的,工尺谱是中国音乐的传统记谱方式之一,按 上、尺、工、凡、

六、

五、乙 表示递高的七个乐音,高八度时旁加 亻 表示,低八度时

六、

五、乙 改用 合、

四、一 ,其余各音以末笔加撇来表示.夏承焘先生做过律吕对音表,看起来挺复杂,从实用的目的出发,我们可以简化处理,把工尺音阶表示为: …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对应简谱是 …5

6 7

1 2

3 4

5 6

7 1… 也可以是 …1

2 3

4 5

6 7

1 2

3 4…(灰色表高音) 只要音阶关系不错乱,我们就可以大致把工尺谱译为简谱了.我就是按照这种音阶关系来翻译《诗经》的. 汉代在大一统的局面下重振礼教,便由 礼 关注到 乐 ,采诗设乐府,乐府中诗都是可以歌唱的. 六朝乐府沿袭汉制,音乐性更加发达,比较魏武帝《苦寒行》本辞和晋乐所奏,可以看出晋乐的歌唱性更强,增加了复沓重唱的部分,如本辞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后省略) 晋乐里全辞分为 六解 ,引文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