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2019-09-05
地热学

第一节 概述 地热学:研究地壳及整个地球热状态,热源,温度,热流分布规律及有关物理性质的现象的科学.

研究意义: ①研究地球深部,地球动力学,地球起源 ②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地震成因 ③资源(地热, 油气,矿物),环境 地热学常用物理量 1.温度: 2.热量: 3.热流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流出的热量 4.热流密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流出的热量 岩石热物理性质 1.热导率(k) :表示传热物质的属性 2.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一度所吸收的热量. 3.热扩散率(D):热导率与密度和定压质量热容乘积的比值 4.生热率(A):

第二节 热传递方式 电磁波形式发射 不需 热辐射 各部分相对位移?热量转换 流体 热对流 非金属晶体:分子振动?热交换金属晶体:自由电子扩散?能量交换 固体 热传导 传递方式 介质

一、热传导 基本方程:

二、热对流 2.基本定律:牛顿冷却定律 1.形式:自然对流,强迫对流 3.热传导+热对流方程:

三、热辐射 ①大于绝对零度物体皆可,电磁波形式 规律: ②大部分为红外光,少部分为可见光

第三节 地球热能源与损耗

一、地球热能源:

(一) 外部热源: 1. 太阳辐射热 2. 潮汐摩擦热 3. 其他:宇宙射线, 陨石坠落

(二) 内部热源: 1. 放射性衰变热: 2. 重力分异热: 3. 其他: 地球转动热,外成生物作用热,地球残余热

二、地球热损耗: 1.大地热流向地表传递 2.火山热损耗 3.温泉、地热的热损耗 4.地震

三、地球热平衡 地球的总散热量略大于地球内部的总生热量,基本处于热平衡状态.

第四节 地壳的内热及属性

一、地表热场(大地热流密度) 1. 定义:地球表面能直接量测到的热流场,是地球内热在地表最为直观的显示. 2. 热流测量: --实验室测得;

--实测;

图1 地面热流分布图 地球内部的热物理参数 ①岩石导热系数或热导率 ②岩石热阻系数或热阻率 ③岩石比热 ④岩石温度传导系数或温度传导率

二、 地壳热属性1.各种岩石的热导率2.岩石密度、含水量与热导率3.温度与热导率4.压缩与热导率,比热与热扩散率

三、地表热场(热流密度) 分布规律:强烈的区域性 1.海洋与大陆平均热流值近于相等 2.热场分布与现代地壳运动: 洋中脊,洋中隆?高热流;

海沟,海盆?地热流;

陆地活动?高热流;

3.热场与大陆构造活动性: 基本特点: 古老稳定地区,热流值低;

年轻活动性强地区,热流值高.

第五节 地球内部温度分布

一、 地壳温度 1.地壳浅层温度:恒温带,增温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热传递,地形,水文. 2.地壳深层温度 影响因素:放射热源 形式:热传导

二、地幔的温度1.形式:热对流,热辐射2.研究方法:①计算法 ②实验法 ③求取电导率,转为温度 ④岩石学研究 图2 一条横贯欧洲的温度―深度剖面图

三、地核的温度 肯尼迪假说, 博齐假说 图3 普端斯和西弗尔推断的地球内部温度分布 图4 斯梅斯洛夫综合的地球内部温度分布曲线 地球的热历史 两种假说: ①高温起源说②地温起源说

第六节 地热能源的综合利用

一、地热资源概念 地热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壳内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中的热能量和地热流体中的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地热资源按其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可以分为水热型、干热岩型和地压型地热资源;

其中水热型地热资源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蒸汽型和热水型地热资源. 从技术经济角度,目前地热资源勘查的深度可达到地表以下5000m,其中2000m以浅为经济型地热资源,2000m至5000m为亚经济型地热资源.总体上我国是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资源总量为;

可供高温发电的约5800MW以上,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约2000亿吨标煤当量以上.

二、大地构造背景 从全球地质构造观点来看: 大于150℃的高温地热资源带主要出现在地壳表层各大板块的边缘,如板块的碰撞带,板块开裂部位和现代裂谷带. 小于150℃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则分布于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带、断陷谷和坳陷盆地地区. 中国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 图5 中国大陆1°*1°网格平均热流值分布图 (引自陈墨香等,1994)

三、成因类型 现(近)代火山型岩浆型断裂型断陷盆地型坳陷盆地型 1.现(近)代火山型 现(近)代火山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大屯火山区和云南西部腾冲火山区.腾冲火山高温地热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台湾大屯火山高温地热区属于太平洋岛弧之一环,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小板块碰撞的产物.在台湾已探到293℃高温地热流体,并在靖水建有装机3MW地热试验电站. 2.岩浆型 在现代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附近,埋藏在地表以下610km,隐伏着众多的高温岩浆,成为高温地热资源的热源.如在我国西藏南部高温地热田,均沿雅鲁藏布江即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出露,就是这种成生模式的较典型的代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孔,在井深15002000m处,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

羊易地热田ZK203孔,在井深380m处,探获204℃高温地热流体. 3.断裂型 主要分布在板块内侧基岩隆起区或远离板块边界由断裂形成的断层谷地、山间盆地,如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以及福建、广东等.这类地热资源的成生和分布主要受活动性的断裂构造控制,热田面积一般几平方公里,甚至小于1平方公里.热储温度以中温为主,个别也有高温,单个地热田热能潜力不大,但点多面广. 4.断陷、坳陷盆地型 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巨型断陷、坳陷盆地之内,如华北盆地、松辽盆地、江汉盆地等.地热资源主要受盆地内部断块凸起或褶皱隆起控制,该类地热源的热储层常常具有多层性、面状分布的特点,单个地热田的面积较大,几十平方公里,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地热资源潜力大,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四、温度分级与规模分类 根据地热勘查国家标准GB1161589规定,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级,按地热田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类(见表4-

2、4-3).地热资源的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具体地热田的规模大小. 地热资源温度分级 温度分级 温度t界限℃ 主要用途 高温 t≥150 发电、烘干 中温 90≤t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