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wl西瓜xym 2019-07-06
2015 年8月29 日 星期六

03 主编:王B 编辑:梁杰 设计:丁京红 校对: 刘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特别策划 周迪灏 1946年10月, 随着最后一批内 迁文化人乘船西归, 李庄这个长江畔 的小镇、 抗战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再次 沉寂了下来, 此时距四川作家岱峻的 《 发现李庄 》 (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 引起轰动尚有半个多世纪.

这半个多 世纪的中国风雨苍黄, 历史底层的积 累, 竟使曾经海内外闻名的 中国李 庄 长久湮没无闻. 岱峻先生的著 作, 建立在翔实细致的史料研究和田 野调查以及温文尔雅的叙事风格之 上, 向我们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央研究 院等学术机构辟居乡野却弦歌不辍, 诸多学人临覆巢之危仍铮然完节的一 段传奇. 知识人出于政治原因的迁徙及其 副产品, 诸如某种智性风格或诗学情 绪, 总为我们思考 中国 作为一种 政治、 文化的复合共同体提供宝贵视 角. 因见弃于君主而左迁, 又或迫于 外敌而衣冠南渡, 大致是这类迁徙的 两种核心母题. 前者常伴香草美人的 顾影自怜, 而后者更兴亡国亡天下的 道统之叹. 在这两种迁徙中, 在来自 中原、 中央、 中心的知识分子心中, 他所走向的边陲、 地方、 边缘总难免 面目可憎、 蛮荒不文, 好作为其反照 自身优越性的 他者 ;

但在迁徙李 庄的故事中, 知识人面对的不止是日 寇入侵的危机, 更有近现代以来中国 遭逢的千年未有的整体变乱. 于此历 史变局之中, 竟诞生了一种特别的知 识精神, 它强调就地生根, 力倡平等 自由, 兼顾救亡启蒙. 中国陷落而知 识人流落李庄, 而在李庄中, 知识人 又何尝没有再造 中国 . 西南边陲的李庄, 对内迁知识人 来说绝非偏鄙之所. 梁思成于1944 年在长江畔的简陋寓所中完成了 《 中 国建筑史》, 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学 术时代, 这战乱带来的迁徙落魄, 意 外地使他的学术生命继续蓬勃. 自1939年昆明迁川开始, 梁思成就和 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遍访巴山蜀水, 调查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 为学术史 补上西南这一空白. 领衔中研院史语 所的硕学傅斯年, 流寓西南……不以 边鄙为陋 , 和李庄士绅文人平等订 交,感叹 夫一邑之人才如此盛,一家 诗章之可传如此之多, 足征今之世运 在乎西南方…… 这番话兴许有寄人 篱下的人情应酬, 但又何尝没有对李 庄人文繁盛、民风古朴的真心感佩,和 家国变乱下 礼失而求诸野 的领悟. 随着众多知识机构的内迁, 中国 的传统和现代、 乡村和城市、 信仰和 科学在李庄激烈碰撞了, 它带来了民 智的启蒙, 却又在平等交流中避免了 一种自我中心的傲慢. 李庄村民因初 见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中研院体质人类 学所收藏的人骨头造成恐慌, 以致 下江人吃人 的谣言蜂起, 冲突一 触即发. 值此时刻, 是李庄开明士绅 罗南陔主动向各级官员和学者们建 议, 堵不如疏, 应公开举办科学展 览, 使真相大白又启发民智. 在傅斯 年的全力支持下,中央研究院于1941年办成了战时内地首屈一指的科学 文化展览, 轰动西南之余更化解了乡里 的紧张气氛. 1941年, 日后成为少数民 族语言学一代宗师的马学良先生, 还只 是中研院史语所的一位年轻学者. 他受 研究所委托只身深入云南调查彝族文化. 他一路学习语言, 搜集经典, 交往土司 和毕摩 ( 经师 ), 促成了首座倮倮学校建 立, 自己也登台授课, 被当地人称为 汉人毕摩 . 若不是战乱导致资金匮乏, 倮倮文化的中兴必可期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